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五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五卷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少室六门] 【以无所...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四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四卷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少室六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三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三卷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少室六门]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二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二卷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少室六门]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一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一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少室六门]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 禅门入正受。三昧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音版 guan zi zai pu sa,xing shen bo re bo luo mi duo shi,zhao jian wu yun jie kong,du yi qie ku e。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众生所独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阿兰若 (2) 处;或修头陀行 (3),夜于冢间树下坐 (4); 或作不净观及九...
第三课、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 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 (2) 蛩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 (3) 尚且贪生。何乃网于...
第四课、转轮圣王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卢洲,鉴果知因,可以想像出:彼乃于过去生中,仅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
第五课、三苦八苦
第五课 三苦八苦 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不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国土,除佛国外,也都是同样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为乐,不思出离,故佛说四谛,以...
第六课、十八界
第六课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六根又名内六处...
第七课、经咒忏赞颂偈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经 书之称为经者,不限于佛教,古之五经 (1)、六经 (2)、十三经 (3)、道德经 (4)、山海经 (5)、茶经 (6),皆称经。后迦叶摩腾 (7)、...
第八课、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一、在家之人,修于四法,能令后世安乐:一者,信俱足。于正法建立信本,生敬心,非余可坏。二者、戒具足。谓不杀盗淫妄饮...
第九课、读经录要(二)杂阿含经(2)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杂阿含经(2) 八、 尊者富楼那,欲住输卢那国,佛言:彼处人凶恶躁暴好骂,设若骂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辱骂我...
第十一课、称为佛菩萨名号(一)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一) 金刚经 (1) 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佛的应身,虽相好光明,亦在生灭之数,因此凡所有佛,皆当涅槃。过去诸佛,在菩萨...
第十课、八关斋戒
第十课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亦名八斋戒或八戒,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妄等八种罪过,使之不犯也。斋者斋法,谓不过中食 (1),正午 (2) 以后,不再食也。此...
第十二课、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南无架裟幢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南无大通山王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五时说法 释尊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因适应种种根机,说种种法。最初为大机菩萨,演华严乘法界真理,...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一说部 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绝迹于印度了。 第一期 小行...
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