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三卷

心经译文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84 0 0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三卷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少室六门]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来无障阂,甚处有遮栏。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

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离,方始得神通。

[慧净禅师]

生灭虚空缘心恋,净识相违识不通。

增减了知无损益,即与能仁法性同。

  [净慧和尚]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讲在真空实相的状态中,没有五蕴的名目。“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在真空实相的状态中,没有十二处的名目。“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在真空实相的状态中,十八界的名目也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讲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既然真空实相无生灭,无垢净,无增减,那么一切对立的东西也就都不存在。五蕴是对待法,十二处是对待法,十八界也是对待法,在真空实相中,都无安立处。如果说在真空实相中还有这些名目,那么真空实相就是对待法,就不是究竟法,就不是平等法。“是故”二字是承上启下而言,正因为“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十八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佛学上叫做三科法门。佛陀说法,处处都是根据三科法门来开示演说、教化众生的。所谓三科者,就是三类。

  这三科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一切万法总不出色、心二法,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在色、心二法上产生了迷惑、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报。因为迷悟的根源就在色、心二法上,—切佛法都是依色、心二法而展开。从五蕴来说,它是对迷色少、迷心多的众生而开示的法门。五蕴在佛学上叫做“合色开心”。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共十一法,有一类众生,在这些问题上迷惑比较轻,而在心法上迷惑比较重,所以叫“合色开心”,把十一个色法合成一个。而将心法开为四个:受、想、行、识。这四法,前面的三种是心所,识是心王。心所者,从属心王,是心王的活动,心理的活动,思想的活动。五蕴,就是针对迷色少、迷心多者而说的法。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要把五蕴突破了,超越了,或者是转化了,提升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补注]

  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是不要把五蕴法执着不放。

  世人沉迷五欲乐,追求感观刺激,只图一时快乐。释迦牟尼针对世人的愚昧,说我身无常,我心无常,引导世人修学声闻乘和缘觉乘,破除自我偏执,逐步建立人无我的观点。建立了人无我观,便可以从醉生梦死中解脱出来。

  释迦牟尼身边的弟子们,大多是修声闻乘获得成就,修成了没有世间烦恼的阿罗汉。

  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小乘法,只建立人无我观,未能摆脱对法的执着,以为一切法是不变的。为了引导弟子们不局限于小乘法,发心修学大乘法,释迦牟尼再说法无我。修行法门,像是过河的筏。过了河,不要背着筏赶路。用过的筏对前边的河不管用。

  前边已分析了五蕴是虚的。说它有,不是实有;说它空,不是什么都无。要这样理解“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的真实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少室六门]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无色声香味触法】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

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慧净禅师]

坚湿暖动为根本,如幻缘生死暂停。

内外两边虽有对,观其体性若干城。

内外中间十八处,如言兔角本无形。

大圣应机方便说,随于用处立虚名。

  [大颠禅师]

  六根

  有此六根,随顺众生,众生具足法身。法身有名无形,在眼曰见,在二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持,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引导众生。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

  六尘

  此六尘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身非我有,我身既无,十八界顿然清净。此十八界,因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起诸恶业。但去眼界反照,虚假六根皆归败坏,总无真实,为虚空之体,湛然常寂。亦无修证,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4。无散无乱,孤明独照,犹如秋月,普天匝地,光明洞耀,迵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明。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净慧和尚]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昧、触、法”,叫做十二处,也就是六根、六尘,是心识所生之处,心识依根尘而起,所以叫做十二处。我们的心识不会凭空而有,必须要有一个依托,内依六根,外托六尘,这十二个处所就是心识生起之处。十二处只有一处讲到心法,就是“意”。十二处这一法门叫做“合心开色”。把色法展开成为十一法,而把心法合并为一法,就是“意”。这个法门是为迷色多、迷心少者而说。有的众生就只是在色法上迷惑,所以佛陀为迷心少、迷色多的人说十二处的法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话中的“乃至”二字,是一种省略的方法,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省略符号一样。“无眼界”,乃至到“无意识界”,把六根、六尘、六识加到一起,叫做十八界。佛陀为心色俱迷者说十八界的法门。为什么叫“十八界”呢?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界限,各有其位置,各司其职,不会错乱。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意缘法。耳听声起“了别”作用的就是识。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从根、尘、识三者来说,都是同时作用。眼见色,如果没有识的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低,大、小,无从分别。只有识起了作用,才能够把显色、形色辨别清楚。有颜色的色法就叫做显色,比如说青、黄、赤、白;而长、短、方、圆,大、小、高、低,各有其形状,就叫形色。

  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是凡夫法,是凡夫的生命境界和生活境界。凡夫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的事,许多的妄念,许多的烦恼,把它归结起来,不外乎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起作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同时也要照见十二处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十八界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的修行在色、心二法上下功夫,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下功夫。一切法总起来不外色法、心法,所以禅修的法门有三门,心门、色门、息门,禅修从三门入手。

  所谓心法,就是观心;所谓息法,就是数息;所谓色法,就是修不净观。禅以此三法为门,是针对凡夫的迷惑而来。

  如果我们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证得了空相,把握了空性,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那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个地方突破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要我们在五蕴上破除了执著和障碍,把以五蕴为“我”的观念破除了,那就不会以十二处为“我”,也不会以十八界为“我”。所以说“空中无色”。因为空相、空性是绝对待、离能所的,只要证得了,把握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补注]

  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都是过河的筏。五蕴法无我,十二处法无我,十八界法无我。

  自然科学家能认识诸法无我,便不会被前人建立的法则束缚。打破分子不可分的法则,建立了化学世界;打破原子核,建立了原子能世界;跳出十进计数制的框框,建立了网络世界。高明的政治家,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治国大法。这就是法无我观。

  修行学佛,为的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不冲破小乘法的束缚,怎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呢?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说详细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这六根有摄受客尘的功能。前五根的功能,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根的功能是知觉,即是摄受心中映现的前尘影事的影像。

  色声香味触法,说详细点,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即心心中映现的影像)。

  前五尘是心外客观事物通过五根摄受,在人们心里反映出来的法相(影像),法尘是心内涌现的影像。

  六根和六尘,合称十二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乡味触法,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六根清净,六尘不染。

  学生在考试场中,专心答题的时后,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修禅的人,在禅中能专注一处,没有杂念;这样,就有点近似六根清净、六尘不染的境界了。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以眼识为例,生成眼识的因缘,很多很多,无法尽举。最主要的、最明显的可以举出下面几种:一、眼根的视觉功能,二、自心存在的思维习惯,三、既有的贮藏在藏识的识种子,四、爱见色相的欲望,五、能被眼根摄受的事物,六、显示色相的光源。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生起六识的道理基本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说,六识都是主观的。对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认识总不会是一样的。

  佛教教人明心见性,通过修行,逐步克服主观意识的偏执,去掉妄识,转妄识成正智,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做如如,又叫一如,又叫真如。

  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说十八界都不是实有的。观自在菩萨照见十八界都是空的,所以心得清净。这清净的心地,就是佛国净土。在佛国净土里,六根清净,六尘不染,六识不生。所以佛国净土又名无生佛地。在无生佛地里,没有烦恼,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极乐世界。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