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众生所独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

第五课、三苦八苦

第五课 三苦八苦 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不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国土,除佛国外,也都是同样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为乐,不思出离,故佛说四谛,以...

第四课、转轮圣王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卢洲,鉴果知因,可以想像出:彼乃于过去生中,仅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

第三课、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 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 (2) 蛩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 (3) 尚且贪生。何乃网于...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阿兰若 (2) 处;或修头陀行 (3),夜于冢间树下坐 (4); 或作不净观及九...

第十一课、称为佛菩萨名号(一)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一) 金刚经 (1) 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佛的应身,虽相好光明,亦在生灭之数,因此凡所有佛,皆当涅槃。过去诸佛,在菩萨...

第九课、读经录要(二)杂阿含经(2)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杂阿含经(2) 八、 尊者富楼那,欲住输卢那国,佛言:彼处人凶恶躁暴好骂,设若骂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辱骂我...

第八课、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杂阿含经(1) 一、在家之人,修于四法,能令后世安乐:一者,信俱足。于正法建立信本,生敬心,非余可坏。二者、戒具足。谓不杀盗淫妄饮...

第七课、经咒忏赞颂偈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经 书之称为经者,不限于佛教,古之五经 (1)、六经 (2)、十三经 (3)、道德经 (4)、山海经 (5)、茶经 (6),皆称经。后迦叶摩腾 (7)、...

第六课、十八界

第六课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六根又名内六处...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

第十二课、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南无架裟幢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南无大通山王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

第十课、八关斋戒

第十课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亦名八斋戒或八戒,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妄等八种罪过,使之不犯也。斋者斋法,谓不过中食 (1),正午 (2) 以后,不再食也。此...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五时说法 释尊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因适应种种根机,说种种法。最初为大机菩萨,演华严乘法界真理,...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一说部 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

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 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

第二十二课、佛经的传译(一)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一) 释迦牟尼佛出于印度,其弟子结集三藏时,皆是梵本 (1),所以后来佛法传到中国时,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成为华文本。法宝虽富,若...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 综合指要 1.释尊说小乘教十二年,说大乘教三十七年,共四十九年。中间由浅及深,由末及本,由权及实,由方便及究竟,次序排得极为...

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绝迹于印度了。 第一期 小行...

第二十八课、诸家的判教(二)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二) 净土宗所判教相 昙鸶大师判为难行与易行二道,以全凭自力,求不退让,为难行道,譬陆路步行则劳苦,此指其他法门而言。以乘佛...

第二十七课、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一) 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说皆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大宝积经 九、 佛告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言:我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 (1),令诸病者,知佛金刚身 (2) 尚有背痛,何况我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