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中级佛学教本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33 0 0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

  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谶译亦缺后二卷,至唐时始行补全,成为完整的经典。至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 (4) 人,亦当成佛的要旨,始大明于世。

  南朝 (5) 一百七十年间,有名的译师则有刘宋时 (6) 求那跋陀罗 (7),传译经论五十二部,百三十四卷,中以杂阿含经五十卷,最为重要,至是四阿含始告具足。此时又有佛陀什 (8),译出五分律 (9) 三十卷,中国自此始有四律 (10) 广本矣。

  萧梁时 (11) 真谛三藏 (12) 由印来华,译出金光明经等,十一部经论,共二十四卷,以起信论最著名,陈初又续译经纶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此时在北魏的菩提留支 (13),于永宁寺担任译经工作,至东魏初 (14),三十年间,译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其中有世亲著作多种,以十地经论十二卷最有名。又般若流支 (15),亦在东魏译出经论十八部,九十二卷,以正法念处经七十卷最钜,为小乘要藉。

  隋文帝时,那连提黎耶舍 (16),及那崛多 (17),皆有译绩。大唐自太宗至玄宗,为显教极盛时代,译师数人,皆杰出人物:释玄奘 (18) 于贞观三年,出关西行,遍历诸国至印度,广习瑜伽法门 (19),精唯识学,至贞观十九年归国,载回经律论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太宗敕于弘福寺主译,二十年间,译经律论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五卷。以大般若经六百卷,大毗婆娑论二百卷,至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卷数最多,余如顺正理论八十卷,俱舍论三十卷,显扬论二十卷,以及法相宗 (20) 经论多种,皆称重要。

  实叉难陀 (21) 于武后时,译成八十华严 (22),又重译入楞伽经及起信论,共十九部,百零七卷。又义净 (23) 继玄奘后游印,历三十余国,经二十余年,赍回梵本三藏五十万颂,初为实叉难陀助译,后乃自译,得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显密俱有,以一切有部毗奈耶 (24) 五十卷为最钜。

  菩提流志 (25) 于武后长筹二年,开始译事。历十七载,出五十三部,百十一卷,以圆成大宝积经百二十卷,为最重要。自初唐至此,卷帙最多的契经,皆已译成:一为玄奘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二为实叉难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三为菩提流志的大宝积经百二十卷,是为显教 (26) 三大部。

  【注释】

  (1) 为晋时十六国之一,胡人沮渠蒙逊,起兵背后凉,推段业为凉王,嗣杀业自立,史称北凉,后为后魏所灭。

  (2) 义为法丰,中印沙门,幼喜诵咒,习五明,善辩难,后乃专究大乘。

  (3) 竺法护译出二卷,释法显译出六卷。

  (4) 系极难成佛之义,有二一、不信因果,造十恶五逆,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称一阐提人,多指断善阐提而言,此处亦是。

  (5) 东晋后,宋齐梁陈四朝,皆据南方之地,都建康,称为南朝。

  (6) 刘裕篡东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7) 义为功德贤,系中印沙门,精大小乘,由锡兰浮海来中国。

  (8) 义为觉寿,系罽宾国沙门,专精律藏,兼达禅要。东晋时,法显于锡兰岛,得梵本弥沙塞律还国,未译而寂,诸僧闻佛陀什于律学大有心得,特请译出之。

  (9) 即弥沙塞部的律本。

  (10) 一、十诵律六十一卷,是萨婆多部的律本,后秦弗若多罗译。二、四分律六十卷,是昙无德部的律本,姚秦佛陀耶舍译。三、摩诃僧祗律四十卷,是窟内上座部的律本,东晋佛陀跋陀罗等译。四、五分律卅卷,是弥沙塞部的律本。刘宋佛陀什译。

  (11) 六朝时,萧衍篡齐,国号梁,是为萧梁。

  (12) 梵名波罗未陀,译为真谛,西印优禅尼国沙门,博通内外学,梁武帝迎至中国。所译有金光明经,起信论,摄大乘论三卷,及世亲释十五卷等,其余瑜伽法门之籍,亦有译。

  (13) 为北印度沙门,遍通三藏,显密兼长,宣武帝永平元年至北魏,帝请传译经论,字明帝时,胡太后建永宁寺,庄严丽都,内供梵僧七百人,留支即居此寺,为译经领袖。

  (14) 北魏末,孝武帝西奔,高欢别立孝静帝,史称东魏。

  (15) 义译为智希,系中印婆罗门,精于佛法,于胡太后称制初来洛阳,后随东魏孝靖帝迁邺,从事译经。

  (16) 义为尊称,北印乌苌国沙门,北齐天保七年至邺都,传译十载,得经论七部五十一卷,大悲经,月藏经等,皆其杰作,齐亡,辗转至隋,文帝请其到京,续译经典八部二十三卷。

  (17) 义为志愿,北印犍达国沙门,于北周武帝时抵长安,后居益州,皆略有译事。武帝破除佛教,敕其入京,诱以爵禄,逼从儒教,誓不死依,被逐出国。至突厥,逢齐僧宝暹等十人,采经西域,历七载,得梵本二百六十部东还,闻周武灭齐,毁佛法,遂留突厥,与崛多相遇,不久周武帝死,隋文帝受禅,佛法重兴,宝暹等送梵本先返,奏闻文帝,帝遣使请崛多到京主译,计译经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显密皆备,中以佛本行经六十卷最巨。

  (18) 俗姓陈名祎,陈留人,十三岁入净土寺出家,唐太宗贞观三年,出关西行,万里孤踪,历尽险阻,至印度,学于戒贤论师,胜军居士等处,赍回国后,翻译其所回的经,于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入寂,世寿六十五。

  (19) 瑜伽是相应之义,言此法门,与五义相应,即与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唯识的瑜伽是与理相应,密教的瑜伽,是与行相应,此处所称的瑜伽,是指唯识学。

  (20) 是大乘八宗之一 ,为穷明万法性相,故和法相。又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名唯识宗,在我国,开端于唐玄奘,而大成于其徒窥基,因窥基住慈恩寺 ,又名慈恩宗。

  (21) 义为喜学,是于阗国沙门,喜研一乘经教,唐武后以旧译华严未全,闻难陀长于此经,特请赍经入唐,从新翻译,历四年,成八十卷,因别于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别名八十华严,年五十九寂,荼毗时其舌不坏,与鸠摩罗什同,可知其所译经论,皆符合法理也。

  (22) 义为喜学,是于阗国沙门,喜研一乘经教,唐武后以旧译华严未全,闻难陀长于此经,特请赍经入唐,从新翻译,历四年,成八十卷,因别于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别名八十华严,年五十九寂,荼毗时其舌不坏,与鸠摩罗什同,可知其所译经论,皆符合法理也。

  (23) 唐齐州人,京兆大荐福寺,咸亨二年,年三十七,由海道至印度,经二十五年,还洛阳,初助实叉难陀译陀译华严,后乃自译,寿七十九寂。

  (24) 又名毗尼,即佛所说的戒律,旧译为灭,谓灭诸过恶也。又译为律,谓如世间法律,断决轻重之罪也。新译为调伏,谓调和三业,伏灭诸恶也。

  (25) 义为觉爱,南印度沙门,极聪明,初习外道,无所不通,以为究竟,年六十,与大乘善知识对辩,理屈辞穷,乃皈依佛教,五载之间,洞达三藏,武后闻其名,请赍梵本来唐,译诸经论,至百余岁,方不再译,开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寂,世寿百五十六岁。

  (26) 真言宗判一切的佛教,为显教与密教二部,释尊所说的大小乘契经,其意义明显可晓,属显教,大日如来所说的金胎两部,其意义秘密而不可晓,属密教。

  【习题】

  (一) 昙无谶所译的经,以那一部为最有名?其中的要旨是什么?

  (二) 「一阐提」作何解释?何谓断善阐提?大悲阐提?

  (三) 四律何名?各有几卷?是小乘那一部的律本?为何人所译?希分别说出之。

  (四) 玄奘于何时西行?何时归国?所请回的经律论,有若干夹?若干部?他在二十年间,译的大小乘经律论有,若干部?若干卷?后来寂于那年月日?世寿若干?

  (五) 何谓显教三大部?各属何人所译?每部各若干卷?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