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空品第六
「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为众生说。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为汝宣说。善男子。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心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尊者!既然修菩萨道,不取着于名相。那么三戒无仪,因为三戒有仪,便是名相。三戒者,摄律仪戒,即誓断诸恶;摄善法戒,即是修诸善;摄众生戒,即誓度一切众生。
若三戒无仪,云何摄受三戒,为众生说呢?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佛言,善不善法,从心化生。摄律仪戒,是断一切不善法;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然而善法与不善法,都是唯心所造。所以一切善不善境界,及一切身语意业。意言分别者,是身语意三业略说也。一切境界,及身语意三业分别,只要制心一处,令不虚妄起心动念,便可众缘断灭了。而制心一处,便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无施。
一本不起者,制心一处,不妄动乱也。三用无施者,则身口意三业不妄造作。于是如理而住,不妄施为,则六道之门杜绝,四缘如顺,而三戒具足。三戒自然具足,便勿须取三戒之仪式也。
四缘如顺者,四缘如如无违也。下文自有解释。
「舍利弗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佛言。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善男子。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婆若海。」
舍利弗请问何为四缘如顺,三戒具足?四缘者,一、作择灭力取缘,二、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三、本慧大悲力缘,四、一觉通智力缘。
择灭即涅槃也。以拣择力之选取缘,得灭诸烦恼,是摄律仪戒。以本利清净之五根、五力所集起缘,成摄诸善法戒。因为清净根、力所集起之缘,成就一切功德故。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十法,能成就一切诸善法。
本慧大悲力缘者,具智慧方能起大悲度众生。故能成摄众生戒。
一觉通智力缘,得无上一觉地,则具神通智慧力缘。故能如如不动而住。如住者,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善男子!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
如是四大缘力,不取分别事相,如如不动。虽然如如不动,却不无度众生之功用。如是四大缘力,从制心一处中求。若离于制心一处,则不可求矣。云何制心一处?六根不贪着六尘,便可制心一处。
善男子!如是一觉地事,便通摄信、住、行、向、地、等觉六行。是佛无上菩提,是佛萨婆若海。萨婆若者,译为一切种智,佛智也。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舍利弗言,不住于事相,却又不无度生之功用。是法真空不住于相。不住有相,则不住于事相。亦复不住空相,故不无度生之功用。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如是四德,超于人我法我,大般涅槃。「般」者入也,大般涅槃,即入大涅槃也。
其心不系,是大力观,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
其心无系者,心无所住也。是大力观者,是直观心性也。于此观觉悟之中,应具足三十七道品法。三十七助道品法,修之可至无上道。是无上佛道,因地法行也。
佛言如是!是观觉中,当具足三十七道品法。因为三十七道品法,虽有多名,而实一义。一义者,唯一佛乘也。
何以故?三十七道品虽有多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虽有多名,而实一义。三十七法,与一实义,不一不异。不一者,一义而有多名也。不异者,多名皆归一义也。不一者,但有名字分别耳。不异者,名字无性,无性则不可分别,故法不可得。
不可得法,一义所谓空义。诸法空义,无文无字。无名字文相义者,乃真实空性也。
空性之义,如实如如。
如如者,不二不异,空寂无碍,理无分别。空如之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故曰空性之义,如实如如。诸法名字,虽有差别,然名字性空,空原无碍,故曰如实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此一实义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一切法性空无碍。一性空则不碍多,多性空则不碍一。如是一不碍一,一不碍多,多不碍一,多不碍多。于是法界缘起,圆融无碍。故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善男子。住如理者。过三苦海。」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理如如无碍,故过三苦海。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也。
「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议。今者如来云何说法。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非义语者。皆悉空无。空无之言。无言于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如如如说。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如有无不在。说不在说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
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是言语文字相。如佛所说,言语文字相皆非实义。如实的道理,是离言语文字相的,是不可言说的。但是佛现今,为何以言语文字相说法?难道佛所说者,亦无实义吗?
佛言,我之所以说法者,是因为汝等众生,迷于有「生」故说。本来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本来涅槃。而汝等众生迷惑,于无生中执着有生死。为令汝等觉悟一切法本无生故,所以我为汝等说法。无生法本是不可说的,我以言语文字相之方便,说不可说法,是故说之。
其实我所说者,是义语非文。汝等众生所说者,是文语非义。是义语非文者,是有言有实,而非假名相也。是文语非义者,谓仅是假名相,而无实义也。
众生所说有言无实语者,皆悉空无。无有实义,徒托空言也。这种空无之言,是言不及义的。言不及义者,皆是虚妄之语。
佛所说则不同,佛所说有言有实,是如义之语。如义语者,言不异义,言即是义也。
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
不异于义语者,能实其空与不空。换句话说,如义之语,说空亦是实义,说不空亦是实义,故曰实空不空。空实不实者,凡夫执一切法实与不实,皆无实义。所以如义语者,空凡情所执实与不实。如义语者,离实不实二边相,复不住于中。中间不中者,不住于中也。此明如义语者,心无所住也,无遍计执也,不取著名相也。
不中之法,离于三相。
不中之法者,无住之法也。无住之法,离于生住灭三相。离三相者,离于有为也。既然无住,故不见有处所。不见处所者,不见心外有法,不见有所依,于是不异于「如如」而说法。如「如如」说者,谓如义语者,不异「如如」法而说也。
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
如如之法,一切不住。不住于无,亦不住于有。如无无有者,谓如如之法,不住「无有」也。因为「无有」者,还同于无。
如无有无者,谓如如之法,亦不住「有无」。因为「有无」者,还同于有。
如有无不在者,谓如如之法,有与无皆不在(住)也。我今说法,如「如如」而说,故虽有言说,而不在(住)于言说。以不在(住)言说故,所以亦不在(住)于如。
如不有如者,如不是有也。如不是有,亦不是无。以不是无故,所以如如而说。
如如之法,不住有亦不住无。不住有故,说而无说。不住无故,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者,言以显实也。无说而说者,实借言显也。如是说法,是为义语非文。
「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一阐提。阐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如来实相。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二者思位。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时。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
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断信断善根之一阐提。以其断信断善根之阐提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果位,乃至如来实相法?如来实相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佛言从阐提心,至如来果,乃至如来实相法,应住五等位。以下便分别解说。
一者信位。信为道元功德母,故第一即是起信。阐提者即是断信,今令起信,是翻阐提向佛道也。
信真如种子者,乃起大乘信。真如种子者,菩提空性也。即此空性,以熏习故,方能增长成一切种。
此真如种子,被妄想烦恼所翳蔽,是为在缠如来藏。如果能弃舍妄心断诸烦恼,便令如来藏智圆显,于是心净清白。以智藏显现故,便能知诸境界,一切意言分别,皆唯识所现,而无实体了。
二者思位。思者知心外无诸境界,诸意识境界,只是言语文字假相,而无实体。随意言之分别,如幻显现。所见之境界,皆是妄见,皆是假相,故曰非我本识。应知本识,性本空寂,无有可得。所以非法非义,非有所取,非有能取。皆是妄心取幻境,妄见有境界及言语文字相。《般若经》云,世人分别诸法,唯是分别言语文字相。因为法性空寂,不可分别故。
三者修位。修者起修也。发起无上菩提心,修菩提道。发无上菩提心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菩提道者,修六度万行也。如是常起能起无上菩提之心,发心与修行同时。先以正智慧为前导,排除诸障难。所谓慧解立行,慧启于始,行满其终。故曰慧为前导。障难有二,一、烦恼障,二、所知障。出离盖缠,盖缠总说皆是烦恼,分别说为五盖十缠。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瞋忿、覆。
四者行位。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谓心无住着,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是谓行位。故曰离诸行地,心无取舍。如是行位,是无功用道。如是而行,则极净根利,其心如如不动。以如实空心,契如实空法,决定于真实性。这便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大般涅槃的境界,便是唯性空大。大者横遍竖穷,唯性空大者,唯毕竟空性也。于六大中││地水火风空识,唯是性空大也。
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以正智流出变易功用,而成就诸功德。以平等心,起大悲行,平等如如之相,广兴教化,普度一切。即此如如相亦复不住。
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觉也。何为菩提?所谓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所以三藐三菩提者,空性也。既是空性,故不可证,唯有以空心契合。故曰虚心不证。
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
心空无迹,故莫得其边际。一切外境,皆悉空无,无所依处,故不见处所。度尽一切众生,不取众生相。诸佛如来不思议,普化世间无所依。此是至如来位。
于此五位中,信位乃是十信位菩萨,信中道也。思位乃是住、行、向,三贤位菩萨,思惟中道也。修位乃初地以至七地菩萨,少分行中道,故名修位。行位乃八地以上菩萨,于无相海任运而转。舍位乃究竟至如来位。
《十地论》说,初地至六地,名为少行。以其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所行不广,故谓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因为第七地虽然亦如前六地,但能以即空方便智,发起三有中之殊胜行,故立大行名。若对八地以上,均名修位。八地以上,名为广行,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以空心游无相海,任运而转,故立行位。
善男子!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
如是五位,皆归一觉地。皆归实相也,中道也。从自觉本利而入。故如是五位,皆须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入。发无上菩提心,远离二乘见,即菩萨本利处也。所以菩萨若欲度化一切众生,应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本处作起。心无所住,不取于相。
「舍利弗言。云何从其本处。佛言。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问言,云何从其本处呢?何为本处呢?
佛言,所谓本者,无本也。处者,即无处也。如是者,毕竟空也。这样毕竟空,横遍竖穷,无边无际无量,便入实际。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因而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发空心也。发空心者,发无所住心,不取相心,平等心,清净心,无量广大心也。于是便可普度众生,终成佛道了。
何以故?善男子!好象以手执捉虚空,非是得,亦非是不得。非是得者,诸法性空也。非不得者,性空随缘成诸法也。
所以本处者,毕竟空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
「舍利弗言。如尊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不可思议。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晈然明净。无有诸影。」
舍利弗言,如佛所说,五位一觉,从本利入。故知在入五位事之先,须先取以本利。而本利是念寂灭。念寂灭者,一念不生也。
念既寂灭,寂灭则无分别。无分别则不二不异,故寂灭是如。寂灭如如,便无虚妄,故能持真不失,持妄不生,而总持诸德。于是该罗万法,该罗万法者,法界缘起也。毕竟空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皆毕竟空。是以空与缘起圆融不二,不可思议。空与缘起,皆离四句,故不可思议。因为性空方能随缘而成诸法,诸法随缘而成,故是性空。所以法离四句。一、离空,以空即缘故。二、离缘,以缘即空故。三、离亦空亦缘,以空即缘,故离亦空;以缘即空,故离亦缘。四、离非空非缘,以缘即空,故离非空;以空即缘,故离非缘。如是之法,不可思议。
舍利弗赞叹说,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因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即离四句,不可思议也。若能一念不生,则般若生。
此摩诃般若波罗蜜不可测,故曰大神咒。无暗不破,无惑不除,故曰大明咒。竖穷三际而无高盖,故曰无上咒。横遍十方而无俦似,故曰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此法在因地,便名摩诃般若波罗蜜。若在果位,便名萨婆若。
此法是真如法性,而真如即是性空。如此性空,方是智慧火,如是智火,能烧灭一切结使烦恼,知一切法平等平等。平等平等者,一切法无性也。
等觉三地,妙觉三身。
大乘阶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称曰等觉。是菩萨因地之极位,又名一生补处菩萨。别教菩萨断十一品无明,圆教菩萨断四十一品无明,称等觉菩萨。如是菩萨入金刚喻定,一念打破无始无明,即成妙觉。
「等觉三地」,元晓大师引经云,一者百劫位,二者千劫位,三者万劫位。如《本业经》云:「佛子!摩尼璎珞字者,等觉性中一人,其名金刚慧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复住寿千劫,学佛威仪,乃至入佛行处,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乃至现同古昔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而生灭为异故。」是谓等觉三地。
于九识中,皎然明净。第九庵摩罗识,即真如也,自性清净心也。皎然明净,无有诸影者,自性清净无有虚妄也。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非动非静。用性空故。义非有无。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
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
一切法皆因缘生,何故谓是法非因非缘呢?因为因缘所生法,无性皆空。以性空故,所以说非因非缘。由于此空智自体之用,而现诸法故。
非动非静,用性空故。
因为缘起用性是空,如是空性,无动无静。
义非有无,空相空故。
以「有」空,故非有。以「空」亦空,故非无。故曰义非有无。
善男子!若欲度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毕竟空义。入是义者,便是见佛法身也。
「舍利弗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是如非复彼。何以故。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何以故。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别。本利义故。善男子。如是观定。乃名为禅。」
舍利弗赞叹言,如来所说义观,已超出三界,不住诸流。有四流,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二、欲流,除去三界见惑及三界之无明惑,其余欲界之惑。三、有流,上二界一切惑,除去见流及无明流,其余上二界一切惑。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此四法漂流众生不出生死,故名曰流。如此诸流,不出三界,而如来义观,超出三界,故不住诸流。
应离四禅,而超有顶。
四禅与有顶,均为色界天。四禅有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而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五天,乃三果圣人所居,又曰五不还天。
而超有顶,有顶者有顶之天,即色究竟天。因居有形世界之顶,故曰有顶。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
佛言一切法皆是名数,名数者,名相也。有二种数,一、数量数,如一多等数。二、色心有为数,如阴界入等。四禅亦如是者,四禅亦有为法摄也。
若见如来者,如来者无来无去,是佛法身。法身无碍,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灭一切相也,与灭受想定不同。以灭一切相,毕竟空故,所以不出不入,内外平等。内外平等者,出定入定,皆一如也。
善男子下,反释诸禅取相者,与是空如之法不同。譬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想空定者,取空相之定也。是如非复彼,此空如之法,与想空定不同也。
何以故?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
如者不二也,以不二观不二,则无分能观与所观。实不见观者,实无能见能观也。不二相之诸相,其相亦皆寂灭,是无所观也。无能无所,一切相皆寂灭,而此寂灭,便是如如义也。
往往闻参禅者曰,我已开悟。睹斯经文,方知凡所有悟,皆是出入也,内外也,取相也,有为也。本来无一物,不知汝所悟何事?
如彼想禅定。诃斥想空禅定之非。想空禅定者,是动非是禅,直斥其非也。动者,有生住灭相,是法不空也。
何以故?禅性离诸生住灭相,非是有为非是无为。云何非有为?不住生死故。云何非无为?不住涅槃故。一切不住,便是大禅定。禅性离诸动,非能染,非所染。非法非非法,亦非法影也。因为禅性离诸分别,乃本觉利故。若如是起观修定,方名为禅也。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
舍利弗言,诚不可思议也!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实者,二谛也,如来常以二谛说法度化众生。真谛者,不生不灭,实也。俗谛者,不二不异,如也。
如是二谛实义,多文广义,文繁而义理深广也。利根的众生,方可闻熏修习。钝根的众生,难以留意修习。佛有何方便,令钝根人,亦能入是谛理呢?
佛言今有一四句偈,少文而广义。能令钝根人不耐广寻经义者,而入谛理。于是佛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因缘所生法,其道理是空寂的。既是空寂,所以因缘所生义,即是无生义。故曰是义灭非生,此言缘起即性空也。
如是因缘所生的道理,灭一切生灭相。灭生相则非有为,灭灭相则非无为。是义生非灭,如是一切寂灭的道理,是一切法实性,非是断灭也。亦可谓性空即缘起也。
尔时大众闻说此偈,皆大欢喜。皆灭生灭,灭生灭者,皆得无生法忍也。生于般若性空智海,因为一念不生般若生,故生于般若性空智海。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