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的第二十五讲,关于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品。这一品当中我们讲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邪道,什么是正道。第二,空性当中所谓的“八不”的问题。第三,关于如来。
一、正道vs邪道
记得我95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栖霞寺那堂水陆法会,我在大殿里面拜忏,我看到菩萨,拜着拜着,就跟很多人一样,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很多人流眼泪是因为压抑性的,但我这人从不压抑,我流泪是为什么呢?我就是想,菩萨你给我看一眼嘛,我才会决定往条路继续走下去,我不知道你在哪里,菩萨你怎么也不跟我讲一句话?你给我托个梦也好……
说这个人有业障,真是有道理的,我从来梦中没见过菩萨。我梦到过爷爷、梦到过奶奶,就没见过菩萨。因此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菩萨他又不讲话。后来读到《金刚经》当中说:“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唉呀,我这个心放下了,我不管做什么,不要想菩萨在哪里,菩萨都知道的。他很忙,没时间来看你,但他在、他知道也行的。如来悉知悉见,也就是说,你不要去找菩萨来跟你讲话,你只要努力付出,努力行动,菩萨都是知道的。
一个信仰者跟被信仰者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一般的人是要通过表象来完成。那天有个人,他说:“师父,我告诉你哦,我们家供的苹果少了一个!”师父如果不解风情的话,说:“你们家老鼠太多了吧?”他肯定很失望。但我也不能说:“菩萨来过了,把苹果吃掉了。”他很想我说这个话,但我不能这么说,这话不像和尚说的话,不是正法。但他很想我说这样的话,来告诉他,他们家有菩萨在。后来我想,和尚我要讲个法,我说:“说明你这段时间拜佛还是很用功的。”“哎,我是很用功,我是很用功!”得到一些奖励,又没有说破格的话,算是交了份作业。
他的意思是,他们家有菩萨来过了,把他苹果吃掉了。其实就算不是老鼠吃的,说不定是他孙子给他吃掉了。但苹果少了,他就以为是菩萨吃过了。实际上,他是想验证菩萨是在的、是有的,他是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初学者大多是没有信心的,没有一个人不想见菩萨,都想,但都见不到,见到的人,对不起,“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说的,不是我说的,因为见到的是幻相。
有些人实在可怜,学佛见佛见不到,他认为见鬼了就是见佛。为什么?六道轮回当中我们没看过鬼,他看到鬼了,认为有鬼了,知道佛教说的就是真的,也就是有佛。但是一见鬼了以后,鬼从此赶不走了,招回来容易,请出去难,引狼入室,这一天到晚就心里有鬼了。很多人过的的这样的日子,真的很苦的。众生学佛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真的很难。
我们这里有一个阿姨,两个月就要我们捉一次鬼,要师父们一次比一次去得多。她们家门上有好几把锁,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开门的。这话说起来好像是个笑话,实际上是凄惨的人生路啊。
她想见佛,实际上佛老早说了,“见法者则见佛”,不是见佛身则见佛。即便见了佛,也是按照佛的话去做,所以见法者则见佛。佛之所以成为佛,不是因为释迦牟尼这个人,而是因为释迦牟尼这个人觉悟了法,具有这个慧眼,具有这个法眼,你得这个佛眼就成佛。甚至你不需要见佛,你就是佛,禅宗里面是这样说的。
那你有没有这个担当,有没有这个认知?还是没有信心,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的时候,怎么样最好地见法,或者怎么样更好地见佛?就是经常听讲座,去道场里礼佛。所以,任何一个想从表相上见佛的人,请记住,这是条危险之路。因为你见的佛,可能是你幻想出来、臆想出来的。臆想是人格分裂的最重要的心理。你认为有一个东西在跟你讲话,实际上是你自我对话,就是主观客观化之后的,你认为事实存在的那个东西,这个是很要命的。
所以很多学佛的人感觉到有某种众生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不是有众生存在,他是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是不是人格分裂症,那是依情况程度不一样而定,但是使人极容易行邪道,最终不能见如来。这里不能见如来的如来,是成佛二字。
这很要紧,我们都要成为正知正见学佛的人,自己的心一定要定下来才行,自己心不定下来,不在法上用功,在表相上用功都是不行的。比如说和尚,你就追求帅的和尚,可能也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追求法相的庄严,不如追究法义的如实更重要。
这是整个《金刚经》对已经有信心、已经能入道、即将入道的人提出来的很重要的提醒。如果没有这个真知灼见的话,修行的路会很坎坷。很多人说的会着魔,着什么魔?你贪心,会经常碰到骗子。不是骗子有多狡猾,而是你有贪心。有时候人自己会骗自己的,真的。这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段话的意思。
二、空性
另外,“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就是这里的空性,空无自性,不是什么都没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人生在贪心的前提之下,追求的人生都是虚妄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你还有解脱成佛这件事情要追寻下去。所有的放下它都有个前提,拿起来。没有拿起来的放下,你的放下是假的。所以,说诸法断灭相,就跟刚才我说有人提问,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极乐世界有没有?他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心不可得,极乐世界就没有了。因为三心不可得嘛,未来也不可得,那我去极乐世界去哪里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没有了解佛的义趣,他是依文解义,三世诸佛都喊冤枉。这是直观思维。
三心不可得,它说的是,在虚妄的贪心和憎恨心引导的前提之下,发生的我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特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都是虚妄的,都终将烟消云散,都是需要放下的,它是讲这个。它并没有讲成佛也是不可得的,成佛也是虚妄的。哪个经典里面讲成佛是虚妄的?只讲释迦牟尼佛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了不执着,阿罗汉那一品说的,若我说有法可得,世尊则不名我得阿罗汉,我无法可得,世尊说我是名阿罗汉。是吧?就是你得法不是得的法,而是为众生服务,发菩提心,成就道场这颗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问,既然应无所住了,我的心怎么生起来?不用贪心生起来,一切为众生着想,不着相,不自我膨胀那颗心,就是应无所住之心,是这颗心。如果说,你说空性都是断灭的,都是没有的,不要修了算了——和尚都说了,全是空的,回家该干嘛干嘛,该杀人杀人,该喝酒喝酒,那你这是断灭见,这是很可怕的。
还有很多年纪大的人念佛,他一心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菩提心,而是他要求死这颗心,这是断灭相,不可取。
三、如来
最后,什么叫如来?《金刚经》里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里的如来是说什么呢?这里的去和来是生和死,解脱和烦恼、自在与烦恼之间的出路。菩萨出入于生死,不沾轮回之苦,这里的来去是指这个。它就跟我们净土法门当中所说的,叫乘愿再来一样。谁不知道极乐世界好,谁不知道娑婆世界苦啊,但是菩萨、修行者为一份道心,为了众生娑婆世界众生之苦,他愿意发愿再来娑婆世界受苦。但他这里受苦,他受的不是苦,他发的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
也就是说,我常常问大家,地藏菩萨在地狱里苦不苦?答案很简单,如果苦的话,他不是菩萨,只有不苦才能解脱。如果他不苦的话,为什么如此不堪的环境,他在地狱里面竟然不苦?说明他心自在,身解脱。
所以众生是选择环境,良禽择木而栖,而佛菩萨是改造环境,是有这个心力、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来去是生死自如的意思,我们就不是。包括不常不断、不去不来,还有不一不异,等等。具体可以去了解一下“八不中道”。
二十五品当中还在讨论一个见佛的问题,还在讨论佛的境界是怎么样,但它里面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空性的学习和了解,不能落于断灭空当中,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是错的,什么都没有更错,所以祖师们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有跟空是相对的,出入无碍至解脱才是我们要去达到的境界。这是第二十五讲。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25课丨想见佛?但往往见到的是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