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大戒系列26 | 行脚

三坛大戒知多少之26

· 行脚·

禅宗的行脚称游方、游行,用现在话讲就是旅行,不过禅僧的行脚可不同现在人游山玩水似的旅行,他们的行脚更多的是以参师问法为根本大事,以解脱生死为参访的根本目的。

行脚的僧侣往往称为行脚僧,也称云水僧、云衲等。因为行脚参学之人居无定所,悠然自在,如行云流水,故以云水喻之。

现今很多寺院仍设有云水堂。云水堂即是云水僧挂搭之处,或称上客堂;专为云水僧所设的斋饭则称云水斋。

禅门中有很多由行脚引出的典故,如“江湖”这个词汇就是源于佛门的俗语。唐代时期,在江西湖南有许多高僧名宿,学子们为了能得到高僧的指点经常在两地间游走。久而久之,便有了“走江湖”的说法。

禅宗也有个著名公案叫“赵州八十犹行脚”,是说赵州从谂禅师到了八十岁还觉得自己功夫尚欠火候而外出参禅访道。赵州禅师就是那个以“吃茶去”接引后学的鼻祖。他八十岁还出外参学的原因大致如下:

禅宗公案——赵州八十犹行脚

有位学僧向赵州参禅:“世界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水淹二禅,火烧三禅,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赵州虽然回答了,但他清楚这个回答并非真的悟道之语,于是就决定寻师访道而外出游方。这样才有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传下来。

宋代的张无尽丞相曾写偈赞叹赵州禅师:

赵州八十犹行脚,

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

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偈语很明白地指出赵州八十岁还行脚的原因,即“只为心头未悄然”。这里的“悄然”指寂静无声,用禅宗的话解释就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对内对外都了了分明却不起分别。本来那个学僧的问题正是佛陀回避回答的“十四无记”,而赵州的“随他去”也契合佛陀本意,但是老禅师清楚自己无非是“依葫芦画瓢”,并非真的悟到其中奥妙。若是普通人,即使“未悄然”,碍于面子也一定要想尽办法证明自己“已悄然”,而赵州禅师的高贵处就在此!他明白自己“未悄然”,立刻就把德高望重这些虚名抛在一边,而且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就像个初参的小学生一样到处行脚问道——仅从这种精神来讲赵州禅师就非常人可比。

那么赵州禅师最后“已悄然”了吗?偈语中“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给了答案。

赵州禅师出外行脚多年,终于明白生命的自觉只在平日的生活中,只要安住于当下,不营营外求,自然就“无一事”可挂碍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想想行脚时买草鞋花的钱那真是冤枉啊!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