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大戒系列18 | 得戒

三坛大戒知多少之18

· 得戒 ·

如果尚未得戒,更不用提以戒为师了。

得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得戒,是指受戒时戒子对无表色的戒体领纳于心。如果受戒时,授戒的师长无能力引发此戒体,或者受戒的戒子无能力接受此戒体,则两者都无法得戒。

关于得戒因缘,小乘有部的《十诵律》有十种,即:

(一)自然得,自然发得具足戒的意思。指阿罗汉自身证无漏智,无师自然得具足戒。不通于余人。

(二)见谛得,又作见道得。如阿若憍陈见四谛而自得戒。唯佛世有。

(三)善来得,佛称善来比丘即得戒。唯佛世有。

(四)自誓得,自誓因缘而得戒。如大迦叶信受佛为大师,自誓言而得戒。唯大迦叶能,不通于余人。

(五)论议得,如《俱舍论》中,佛陀问七岁须陀耶:“家住哪里?”须陀耶答:“三界无家。”,佛陀赞许,听受沙弥戒。唯佛世有。

(六)受重得,又作敬重得、八敬得。指受持八尊重法(八敬)而得戒,如佛陀之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唯佛世有。

(七)遣信得,又作遣使得。由佛遣音信而得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容貌特别庄严,有人听说她要剃发修道,想坏她清净,佛就开了方便门,遣人送信给她,她因此得戒成比丘尼。唯佛世有。

(八)羯磨得,又作十众得。即依佛制规定立三师七证,行羯磨作法授戒。

(九)边五得,又作五人得。因边地僧侣少,不能从正式仪规行三师七证时,以四僧众与一羯磨师作法授戒。

(十)三皈得,闻皈依佛法僧三宝即得戒,如六十贤圣三度听闻皈依三宝而受得具足戒。不通余人。

在大众部的《僧祇律》里有四种得‌戒因缘,即:自然受戒,善来比丘,五众受戒和十众受戒。

化地部的《五分律》‌里有五种得戒因缘,即:自然得,善来得,三皈得,八敬得以及羯磨得。

法藏部的《四分律》里提到五种得戒因缘:善来得,上法得(或教授得,相当于自誓得),三皈得,八敬得,或者是羯磨得戒。

在中国,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亦有十种得戒因缘,不过此十种只是《十诵律》的翻版,而《僧祇律》、《五分律》、《四分律》的得戒因缘也只是《十诵律》中的少分。故考察佛制的受戒得戒因缘应以《十诵律》为主。从《十诵律》中可知,得戒因缘虽多,但通于佛灭后的佛子只有两种:一是羯磨得,二是佛前自誓得。

那对戒师有什么要求呢?

律中亦有针对戒师(三师七证)而言的授戒资格。按《四分律》,如果弟子知道戒师犯戒;知道不应该从破戒的戒师受戒;也知道从破戒戒师处受戒不得戒。以上三点都知道,则不成受戒,如果不知则成受,戒师得罪。《四分律》中的戒师特指得戒和尚,其他九师,在《四分律》中无明文,亦可根据上文类推。

此外,二部僧戒中尼众的得戒和尚为大僧还是二僧略有争议。在《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和《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揵度第十七》中,都隐含着尼众戒和尚应是大僧的含义。不过道宣律师在《行事钞资持记·释尼众篇》有不同的解释:“此尼受法,尼为和尚,尼中教授,及至僧中,唯须羯磨,故单请戒师(羯磨师)耳。” 其在《拾毗尼义钞》又进一步解释:“问:‘若尔,亦应大僧为和尚耶?’解云:‘非亲相摄,故不得为和尚。’”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