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大戒系列13 | 戒体

三坛大戒知多少之13

· 戒体·

前辈贤德

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虚云长老

求世间金钟罩防身?

不如持戒获解脱。

戒体是受戒者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通俗地讲,戒体就是受戒者在受戒前明白戒法,在受戒时接受戒法,在受戒后遵守戒法。

古律师对戒体性质的解释煞费苦心,有认为戒体为非色非心,有认为戒体为色法(无表色),而道宣律师则认为戒体有非色非心无作的性质,同时也把《四分律》看作“分通大乘”,以生长于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为戒体。在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云:“戒体者,若依通论……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四分羯磨疏》中又云:“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边缘非。”可见,道宣律师的戒体论虽有非色非心的性质,但更侧重于唯识受熏持种的理念。唯识的种子理念以净种对治染种,最后达至纯净,此净种有本来清净说,也有闻思善法后所得。在道宣律师的解释中,该善法种子即为受戒时的戒体。

由于道宣律师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对戒体性质的解释又偏重于心,所以后世对受戒者得戒的优劣皆以发心来衡量:

1、发下品心得下品戒。即正受戒时,发心散乱,受完戒后,仅守戒相,不能成就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2、发中品心得中品戒。即正受戒时,仅能分断诸恶,分修众善,唯欲自脱生死,全无度生誓愿。

3、发上品心得上品戒。即正受戒时,能发决定大誓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此心广大,故戒体亦无边广大,所以称为上品戒。

不过,这种上中下戒体的划分只是针对戒子受戒时而言,一旦出了戒场平时的行持就很重要了。好比某人宣誓加入某个组织,虽然宣誓时豪言壮语,胸脯拍得血红,出了宣誓地就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做出违背组织的事,那这个誓就算白宣了,不仅白宣而且还会给组织抹黑。为此,戒场中得上品戒固然重要,平时的行持用功也不可忽视,所谓:戒品分上下,行持见高低,若非恒时护,终老何所依?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