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坛大戒系列1 | 何谓“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知多少系列之一

何谓“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中国大乘佛教特有的一种传承仪轨,是一个人由发心剃度到圆成僧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一个出家修行者圆登三坛,受持三衣、钵、具后,即是佛祖心法的传人,成为正式僧侣了。

释义

“三坛大戒”中核心为“戒”,戒为防非止恶,“佛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教徒的根本依止。因三坛大戒时传戒分为三级三次,即: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故称“三坛”。“大”有圆满殊胜义,这里是指新戒通过依次登坛,圆具三种级次的戒法,成为正式菩萨比丘,功德殊胜之意。以汉传佛教常用戒本略释“三坛戒”:

1、初坛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沙弥尼戒法与沙弥同,沙弥律仪“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是了生死证解脱的要道。

2、二坛比丘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则有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坛所传授的叫“具足戒”,又称“大戒”“圆成戒”,意即受持具足此戒,即种下解脱三界之正因。

3、三坛菩萨戒。“三坛大戒”的菩萨戒为出家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从律身、净心,到发无上菩提心,含摄一切佛法,又可归纳为“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聚,集也;戒,指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

1)摄律仪戒: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

2)摄善法戒: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3)摄众生戒: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摄律仪戒是遵行律仪,不作诸恶;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前二是自利,后一是利他,合为自利利他圆满之行。受持此戒,即种下成就菩提道的正因。

汉传比丘尼二部受戒,始于南北朝刘宋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扬州南林寺。尼众登二坛前,须先在亚僧(即比丘尼)三师七证主持下,受净行本法,再往比丘部,在尼十师与比丘十师共同主持下,正受比丘尼大戒。《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