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15课丨烦恼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金刚经讲解1年前 (2022)发布 昌乐法师
199 0 0

第15课丨烦恼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一、涕泪悲泣

  《金刚经》十四品当中的第一讲。本来这是一切讲空性,放下执著的经典,但是,与放下一切执著,了了分明不一样的地方是,经文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兀的、让了解空性的人不知所措的一个情形。

  这个须菩提,他解空第一,但他听到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时候,他涕泪悲泣,哇哇地哭起来了。或者说他感情的心结打开之后,整个情感不自主地宣泄出来。这个时候须菩提是不是空啊?情感上是有。但这个有很奇怪,他是照见了空性之后的涕泪悲泣,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情感。冲突在,《金刚经》是讲的空,是讲应如是住,应无所住。须菩提,他是无所住,他感觉到应无所住的时候,他涕泪悲泣。

  我这里所要说的是两点,第一,修行人是不是跟木头一样没有情感啊?不是没有情感,反而情感特别丰富。只不过是他的这个情感,不是放在人对人的事情上,他不是把它放在执着的事情上,他是放在更多的对法义的追求上、对人生出路的寻觅之上,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世间的人拿着寻宝图去寻找宝藏,他看到宝藏的那一刹那,他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如是苦难,他哭,他高兴,手舞足蹈地流泪,他流泪是为什么?是他的心终于可以满足了。一个找妈妈的孩子终于看到妈妈,投入妈妈的怀抱以后,他哇哇的哭了。找到妈妈,心里有了情感的藉慰,心理安全了。

  这里的须菩提涕泪悲泣,是寻寻觅觅,为自己的人生找出路,终于找到了。所以这里的空跟这里的情感是不冲突的。这是第一个。

二、如是

  须菩提问佛,云何降伏其心的时候,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就涕泪悲泣了,激动啊,为什么?因为他从来就是想在降伏其心。佛陀说:降伏其心是没有用的,你要让心回归到它本来的状态当中,不用去强迫它,不用去降服它,不用如禅宗祖师说的头上安头,而是让心静下来,回到它本来的状态,知道它的诉求,找到新的出路,不是堵,是疏。须菩提一开始的修行,降服二字,就是堵,就跟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所有的修行都是打地鼠,把烦恼压制压制压制,结果呢,烦恼从没有断过。

  释迦牟尼佛说,烦恼你不要把它当回事,应该寻找到烦恼的内在的因缘,看看它到底什么诉求,不要堵住它,回到它本来的状态。如是就是本来的状态。须菩提是一个修行人,是一个想为自己的生死找出路、一直在修行的人,他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我还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

  智慧分两点,第一,把自己的事当回事,不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不顾,不要催眠自己,认为天下本无事,要认准自己的烦恼,咬住青山不放松。第二,有烦恼要找出路。须菩提一直以来的出路是降服,而这里释迦牟尼佛说:不是降服,降服这个方式是错的,降服是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去堵住你心中让烦恼不生起。实际上烦恼不可能不生起,地上不可能不长草,但是长上庄稼以后,草就自然不长。你不要把草当回事,不要看你的恶念是怎么生起来的,你要生起更多的善念,这就是慈悲的功能。有了善心,你的恶念自然不起。是我们用功的点、用力的方式不对。

  而须菩提一直以来,是一个比别人修行更用功、自己也认为是有智慧的人,但是在这里,受到佛的点拨以后,他彻底的明白,修行原来是要如是二字。他说:我从修行以来,一直是跟自己搞对抗的,一直是想压抑自己,没想到佛陀告诉我如是二字,说不要对抗,放下降伏烦恼这颗心,生起更多的慈悲和善念的时候,烦恼自然无影无踪。

  经文当中还提出另外一个重点。须菩提说,我是见到佛的时候,佛跟我这样开示,我能够深解义趣,但是如果有人去佛灭后,依然能受持到《金刚经》,依然能了解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依然能了解到佛陀提供给我们处理精神世界的原则是不干预、被动性,让心自然静下来。这个人是什么?第一稀有功德,太难得了。

  因为人从生下来就在锻炼自己的能动性,就在锻炼我们的主观性,所以我们遇到任何问题就是动用主观性、能动性,而这个主观能动把我们弄得面目全非。这对于我们干事业是好的,但对于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有不一样的效果。干事业是更高、更快、更强,生活是什么?承认自己的弱点,不要那么强势,不要看到更多的事情,而在小的细的事情上做文章。所谓赵州禅师说的喝茶去。人家问:如何了生死?说:喝茶去。那解脱是喝茶当中,细细品茗的味道,而不是上刀山、下火焰的那颗决心。

三、法缘殊胜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这句话说,须菩提所看到的这个实相,或者世尊所证实的这个实相,不是用意念,不是用执着能达到的,不是用概念所能达到的,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它。

  须菩提特别强调了,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后五百岁是什么人?包括我们,我们是第五个五百了。“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这里的信解受持,不是我们今天读经,就第一希有,这个人是“闻说是经,信解受持,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见实相。”我把经文打乱了来看,应该是这样,“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深解义趣,而见实相,涕泪悲泣”,这样的人是为第一希有。

  不是今天你念念经就第一希有,念经固然是你学佛的因缘成熟了,但你的因缘成熟,不代表你的修行能成就,因为法缘成熟,只是你有听法的因缘。在座学佛人,一个月能听几次法,但我们放下了多少?微笑多了吗?更自在了吗?更能为人着想了吗?你能发现生活当中需要更多帮助的人和事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仍然处于被动性学佛当中,没有主动性,你菩提心都没发起来。什么叫菩提心?被动性学佛改成主动性学佛,发现问题,并且帮助别人改变自己,成就众生,这才是第一希有。这个心不转变,不是希有啊。

四、持经破四相

  今天在这里读经的五六十个人,固然比在家里打麻将的人要希有,但我们的希有,要与须菩提比的话,差很多,至少我们今天没流眼泪啊,对吧?为什么希有啊,因为见法者见佛,须菩提的涕泪悲泣见到空性了,释迦牟尼佛说话,他还神补刀,说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此人是两种人,第一,须菩提;第二,去佛五百岁之后的人,见法则见佛。它的标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可不得了,见了法怎么样?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啊。

  修行不难,只要见法,只要懂得如是二字,还原到心性的本来,祖师们常讲,见到本来面目。

  最近我看心理学的书,说有两个我,一个是生活当中生活意识的我,还有一个是潜意识的我。潜意识的我,在心理学上称为本我。就是放下你的判断、你的主观,那不是真正的你。为谁判断,为谁贪心,为谁真心那个人,才是本我。把本我浮出水面,你的真我才可能塑造。

  一般的人修行是在修脑子,事实上,真正的修行不是修脑子,修行是通过脑子这个插头接口,把电源输入进去,使得我们身体行动起来。如果修行修脑子的话,所有的法到了脑子就没有转变能力了,你的身体是不良导体。如果从脑子为契机,信解受持,深解义趣之后,能够去信解行证,能够去验证它,能够去调动起内心当中那个本我,去改变那个本我,那才是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呀。因为这是离诸相,则名诸佛,这是一条成佛之路啊。这是第14品的第一讲。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15课丨烦恼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