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本

菩萨与六度

中级课题(三十二) 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 BODHISATTA,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

乐的追求

中级课题(三十一) 乐的追求 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

四大五蕴

中级课题(三十八) 四大五蕴 四大即地、水、火、风。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暧,风性流动。世间一切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

四弘誓愿

中级课题(三十七) 四弘誓愿 菩萨初发心修学佛法,以发愿为成佛根本。愿有通别之分;通愿就是四弘誓愿,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发的。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

四摄法

中级课题(三十六) 四摄法 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 一、 布施摄 :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

四无量心

中级课题(三十五)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

学佛的目的任务

中级课题(三十四) 学佛的目的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不但浪费时间,徒耗精力,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甚至...

佛教中心教理(三法印

中级课题(四十二) 佛教中心教理(三法印) 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佛为钝根的小乘人,多说三法印,因机宜的不同,故有浅深略广的说法。 所谓「印」即「印...

心意识的研究

中级课题(四十一) 心意识的研究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心意识是有情精神的主体,但在有情心里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三个...

五浊恶世

中级课题(四十) 五浊恶世 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 (1),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 KALPA(2)、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观处可知,其浊恶的程度,...

十八界

中级课题(三十九)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六识。合此六...

佛学常识问答初级组比赛题

附录(二) 佛学常识问答初级组比赛题 佛降生于公元前几年?(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悉达多太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父名净饭、母是摩耶夫人。) 太子几岁...

盂兰盆真义

附录(一) 盂兰盆真义 在农历七月里,华人聚居的地区,到处举行「盂兰胜会」。盂兰胜会本是佛教的孝亲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称为「盂兰盆(1)法会」...

印度佛法的传播

中级课题(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传播 佛灭度后,印度佛法的传播,可以作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

佛经的四次结集

中级课题(四十三) 佛经的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异见,渗入佛法,也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会议,先聚集众比丘...

佛学常识问答高级组比赛题

附录(三) 佛学常识问答高级组比赛题 释迦牟尼佛是那一个国家的王子?(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世界上有佛教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公元前五八八...

选择题

附录(四) 选择题 1. 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 (A)五四三 (B)五九四 (C)五八八 (D)六二三 2. 世界公认的佛陀日是阳历_。 (A)四月十五日 (B)四月...

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 菩提静修营中,有些营员已经修行多年,有些营员却是刚开始接触佛教。其中有一部分人对基本的佛门礼仪还不太了解,从早到晚住...

西园法师谈佛门礼仪

西园法师谈佛门礼仪 ——合十 合十,是佛教最常见的礼仪之一,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经常使用。然而要将这一动作做到如法,也需要注意不少...

恭敬经书之学处

恭敬经书之学处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一、真实义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

毁佛像烧佛经的现世现报

毁佛像烧佛经的现世现报 梦参老和尚讲 摘自《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 在末法时代,清浊不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愚痴黑暗?各走各的道,有些人认为很聪明...

佛的意义

佛的意义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

礼敬

礼敬 明法比丘 佛门的礼仪是维系正法律伦理的制度、折服我慢、礼敬者受福、正法住世等,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礼敬之事,佛门四众弟子应实践、拱护,这是不...

佛门礼仪

佛门礼仪 明法比丘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些是参照当地民俗礼仪而制定。遵行礼仪可广植善根,并非只是作作样子而...

吉祥经

吉祥经 明法比丘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于后夜分,容貌绝妙的天人,光明遍照祇园精舍,他向世尊接近,亲近世尊后,顶礼...

学佛行仪

学佛行仪 善因法师述 目录 敬佛第一 敬法第二 敬僧第三 居庵第四 事师第五 事亲第六 居家第七 待客第八 读书第九 为官第十 经商第...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徒的礼节 于凌波 1、对佛应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
191011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