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16课丨菩提心应该如何发起来?

金刚经讲解2年前 (2022)发布 昌乐法师
191 0 0

第16课丨菩提心应该如何发起来?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讲当中,我们讲四个问题。

  第一,闻说是经的时候要有担当之心。第二,《金刚经》它为何是第一波罗蜜法?第三,对于一个修忍辱的人应该怎么修行?第四,菩提心应该如何发起来?

一、可怕的无常

  我们看第一个。常常有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一提到恭喜发财、佛光普照、福慧增长、吉祥如意,哇好开心啊!如果某个法会圆满了以后,师父跟你们说:“阿弥陀佛,你们都放下,这一切都是空的。”他心里那个空落落啊……你要跟他说人生都是空的,如梦幻泡影,无我,我也要放下,他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他弱弱地问:“师父,没有了我,我该怎么活?”

  世人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有生、有死、有财富、有容颜,颜值担当,都是有。所有的有,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怀着巨大的恐惧之上。这个无始以来的恐惧,使得我们变现出太多的自认为美的假象。禅宗的祖师更说,人生所有的你能看到的美好,都是对死亡的逃离。这句话说得很猛烈,你的美不是真相,你的美是假象,更重要的是,你看到的美以及美所展示出来的人生道路,它不是一条真正的通道。因为所有的美都在让我们逃避死亡。这个话说得太猛烈了,我们一直在这种对永恒的诉求的人生当中醉生梦死。学佛第一节课,佛陀说,有生必有死。学佛第一天,就会教无常,但世人一听到这个无常,好害怕呀!人生变得越来越坏怎么办?殊不知,无常当中,除了越来越坏,还有越来越好。

  我们这里不提越来越好,这里着重说的是,当我们听到《金刚经》当中说一切皆空的时候,这个人怎么办?当听到无我法的时候,这个人还能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第一希有。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有了在学佛之前或者在听法之前的一种历练,他想为自己的人生真正找条出路。在世间所有的法当中寻觅解脱,如同龟毛兔角,不可得,然而他在佛法当中得到了这样的消息。

  消息二字是禅宗传出来的词,打佛七的时候,大寮里面烧饭的、大殿里面念经的人常常会问:禅堂里面有没有传出什么消息?什么消息?开悟的消息。有人开悟了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而这里,是听闻到得以解脱的消息。你有没有这样的担当?你是在空中住,还是在有中行,这是一个很大的分水岭。

  也就是说,学佛是让你的人生过得越来越美好,是在你原来价值观基础之上进行再次的美化,还是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使你看到了你的本来面目,看到生命的实质就是因缘和合而成,有生必有死。这个实质,前者是逃避死亡,后者是勇于面对,这是不惊不怖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没有一定的担当,如果没有一定的勇气,学佛是很难真正进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很多年,他很多经基本上都会背,但是当提到放下二字的时候,就不行了。有个居士曾经哭着跟我讲:师父啊,我还是个凡夫……他死不悔改。我们全身心的都执着在人不会死亡这件事情上,习气如此之重,而放下甚至不能成为我们的一个念想。所以文中佛陀的教义“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这才是它内在的机理。

二、担当

  第二,学佛要有担当,担当两件事。一,我们刚才说的,看到人生存在的问题;第二,为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路。找出路就是勇于改变它。简单来讲,从小我突破成大我,从大我进入到大圆满这样的境地。从为自己转变到为别人,为家庭转变到为社会。

  生命的意义不是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而是取决于你的生命有多大的延展性。生命取决于拥有多少的标准是控制法则,而人所能控制的东西其实极其有限,你皮夹子里的钱也不一定是你控制的。人年轻的时候,有着较好的控制力,你的资源、你的亲情、你的很多事情都在你可控范围之内,但是随着衰老,甚至死亡来临的时候,一切的控制失去,一切变得没有意义。就是人走了,房子还在,车子还在,存折还在……你要转变它,不是控制它,而是尽可能地用利益众生的方式去延展它,要有这样的担当。

  所以有个沙发的广告做得特别好,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你能左右什么是控制力,你认为控制力是自我的延伸,自我之外的世界你是害怕的。而什么陪伴在你左右?因为你为了众生,一切众生在你左右,你的生命是没有边界的,你的心是包太虚的。因此,你的生命变得极其有延展性,而生命因为没有了控制的偏执,没有了内外之分,所以你的生命变得无疆界,这也是佛陀告诉众生,修行一定要如何达至无我,才能彻底解脱的一个目的。

  当你把自己有的一点点还放在心里的时候,你的生命是有疆界的,你的生命是极其无助且脆弱的。当你把一滴水融于大海的时候,你变成大海的一部分,没有了疆界,没有了边际,这是我们作为众生,一个孤独且无助的众生唯一的出路。

  而这里,在你听到法不惊不怖不畏,你想修行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忍辱波罗蜜。因为在世间,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马上有收获,不是所有的微笑都能获得微笑的馈赠,所以你要打通你与其他生命之间的这个通道,首先要付出很多。什么是菩萨?第一个付出的人,第一个说谢谢,第一个说对不起的人。第一个说谢谢,无时无刻不向他人表示善意;第一个说对不起,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化解与他人的隔阂,以打通生命与生命之间无障碍通道,而这需要自己首先付出。

  这个首先付出,在你的付出还没有得到结果之前,你要经历苦难。因为你渴望付出,就渴望获得。但如果你的付出能达到三轮体空,你知道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就是真菩萨行。就跟春天的农民一样,他从不考虑秋天有没有收获,他耕耘在田间,到了秋天自然而然自享其乐,他没有这样的焦虑。而我们连那个老农都不如,因为我们渴望马上获得收获。一个渴望马上获得收获又需要去修行的人,他一定要经历这个忍辱之心。

三、忍辱波罗蜜

  忍辱是什么?忍辱是知道了修行的方法,但是对修行的效果还不是特别坚信的人,他需要通过忍辱负重来完成自己的修行之道。所以经文这里,它说,忍辱波罗蜜,是通往第一波罗蜜的通道。释迦牟尼佛甚至举了他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为人所杀的时候,他的心依然平静。他说,被杀的人,没有杀人的人痛苦。骂人的人比挨骂的人心里痛苦多了,这对世间的人来讲,简直是谬论,我都挨骂了,还说他骂人的人痛苦?挨骂的人如果能理解骂人的人的心理,你就会知道,你也骂过人,那真是难受,因为他的愤怒之心在燃烧,而挨骂的人,他的心如如不动。

  这就是当年释迦牟尼佛——一个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人,一个被人杀掉的人,为什么他还能如如不动。因为他已经离我相、离人相、离寿者相,离开了四相。

  忍辱这颗心是通达第一波罗蜜的前提,是我们内心需要具备的一种素养,这是一种担当,不惊不畏的担当。

四、延展他人成佛的可能

  还有一种,要在行动当中去完成你对佛法的践行,就是布施。布施要不住六相,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因为菩萨因为利益一切众生,也如是布施。释迦牟尼佛告诉了我们很好的理由,因为一切众生都不是众生,因为一切的狗都不是狗,它都会是佛,一切的人,他说不是人,他是佛,他终将成佛。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们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我们是延展了他成佛的可能性,还是抹杀了他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学佛的人需要慎重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你是延展了别人的成佛的可能性,还是抹杀了、堵住了别人成佛的可能性?延展了他的可能性就是,给他信心,给他帮助,给他希望,给他力量,给他欢喜。而抹杀了他的可能性,是给他憎恨,给他愚痴,给他贪心,让他离佛法越来越远。这句话说起来好像我们不会这样做,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做的。

  我常常说一个学佛的人,他学佛学得好不好,并不是他会念多少经,念多少经是自己的必备功课,而是你的家人有没有向你竖起大拇指——哎呀,你学佛学得真好,我要跟着你学佛。有很多学佛人的家人,一提到学佛,他就说你脑子搞坏了,走火入魔了,你说他是延展了他人学佛的可能性,还是抹杀了可能性?这个世间最可悲的是学佛人在诽谤佛法,而气志高昂——弘法弘法弘法!但他的行动却是在诽谤。所以《金刚经》后面会说到,若人以为我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是很关键的。所以我们学佛要延展他人成佛的可能,因为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他们是佛,他们终将成佛。

原标题:《金刚经的秘密》第16课丨幸福,不是你能左右什么,而是什么陪伴在你左右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