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心经》的大智慧(七)

心经讲解2年前 (2022)发布 明向法师
152 0 0

  第四讲主要是讲是“般若”的内涵。

  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般若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般若”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涵?我们怎么样去修学“般若智慧”呢?这部分内容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的。

  《心经》的内容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

  第二部分 译者,“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即翻译的人是玄奘法师,在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西游记》里的“唐僧”、“唐三藏”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塑造的,大家都很熟悉。

  第三部分 正文,也就是《心经》的内容,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直到最后“娑婆诃”,总共是260个字。

第一部分 经题

  经题是经文总纲

  我们要了解《心经》的内涵,首先要先了解《心经》的经题。经题虽然不是经文的正文,但是经题是整个经文的一个总纲,了解经题以后,我们对《心经》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就有了系统的、概念性的把握,所以理解经题非常重要。用世间的比喻来说,就像渔民在海里打鱼的网,如果你不拉住纲绳的话,就搞不清楚这个网的脉络,甚至连网眼也乱七八糟的,没办法梳理得清清楚楚,整个网会乱成一团。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网的纲绳抓住,我们就能拉动整个网。如果你只是随便拉网的其中一条绳子或者其中的网眼,那网也会很乱。所以,经题就相当于渔网的纲绳。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纲绳,网的脉络和网眼就很清楚,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就可以把握住这个网,不会乱成一团。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比如我们穿衣服时,不能抓袖子,也不能抓衣服下边缘穿。要抓什么?要抓衣领。抓住衣领一抖,衣服就很顺了。如果不抓住衣领,衣服就会乱七八糟的,不知道怎么穿。这也是个比喻,这个衣领就好像一部经的经题,如果我们把握了经题,就对整部经文有了一个大概的、基本的了解。所以在讲《心经》的正文之前,我们需要对经题做一个解释。

  经题解释分二:分释与合释

  经题的解释可分两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是分释,就是把经题分释,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几个词分别来解释。第二部分是合释,最后还要把它们合在一起来解释。

  所有佛经的经题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别题和通题,比如《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就是别题,通题就是“经”。又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别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通题是“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题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通题是“经”。

  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我们分成四段来解释:第一是“般若”;第二是“波罗蜜多”;第三是“心”;第四是“经”。我们将按照这样的次第,对经题做一个解释。

  经题之一“般若”

  什么叫“般若”?

  这是梵语的叫法。因为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是梵天的后裔,所以他们讲的语言叫梵语。梵语“般若”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智慧”。但是,为什么在经典里面玄奘法师不直接把它翻译成“智慧”呢?这是因为如果把它翻成“智慧”的话,没有办法全部表达般若的内涵。在《大智度论》里讲:“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因为通常所谓的智慧者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智慧。“尤其世人大多以聪明作为智慧,若单指比拟,则混乱”。“般若”有非常殊胜、甚深的含义,如果简单把“般若”翻译成智慧的话,很容易失去它的本意。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人也常讲智慧,比如我们常说“这个人很有智慧”。到底这个“智慧”的内涵是什么?其实很多人不了解,没有把握这个智慧真正的内涵,而且世间的人常常把聪明当成智慧。所以为了对“般若”的内涵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玄奘法师没有把它翻译成智慧,而是采用音译。实际上“般若”这两个字跟梵文的“般若”发音是比较相近的,所以用音译法,翻译成我们中文相似的音就成了“般若”这两个字。

  “般若”不是世间的聪明或智慧

  在佛教经典翻译的规则里面,有“五不翻”的说法。后面我还会解释什么叫“五不翻”。“五不翻”的规则之一是“翻字不翻音”,把梵文翻译成我们中文的字,但音是和梵文相同的。如这个“般若”就是属于“翻字不翻音”,这是表示对“般若”内涵的尊重。

  “般若”不翻成智慧,那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它呢?如果一定要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妙智慧”或者“真智妙慧”,以区别我们世间人所称的“智慧”。但到底什么是智慧?世间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智慧,包括一些大学问家、艺术家、哲学家,总认为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学问是智慧的结晶,但是以佛法的眼光来看,这些不过是世间的“世智聪辩”。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科技发达,物质文明可以创造很多高科技,有飞机、宇宙飞船,还有卫星、外星探测器、机器人、计算机,这些技术都非常发达。据说现在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就是我们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一秒钟相当于人类七八十亿人同时按计算器大概三十年的速度,非常厉害。

  现在科技非常发达,这些看起来是智慧,但是实际上只能叫聪明,叫“世智聪辩”。为什么它不能够被称为智慧呢?因为世间所有的“智慧”其实都是“有为法”,都不能够使我们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获得究竟的安乐。即使计算机、机器人再发达,包括我们的头脑再发达,世间所有的聪明和智慧都不能令我们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这些与佛家所讲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有着根本的区别。

  世间的智慧和聪明具有两面性

  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得到,世间的智慧、聪明,它都是带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很多犯罪分子也很聪明,头脑非常发达,但是他做出来的事情却是危害社会的——去偷,去抢,总想歪主意。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世间的这些高科技,实际上它也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可能给社会、给人类、给大自然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原子研究领域的原子核、核能的发展和利用就是如此。我们知道火力发电烧煤、烧油会给大自然造成极大的污染。核电所发的电力能量是很高的,一个核电站发电就可以代替很多很多火力发电和其他的发电,可以在电力方面解决人类的极大需要。如果生活中突然停电,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农村还好一点,大城市如停电半小时或一小时基本就瘫痪了。现在很多生活设施都要用电,没有电,空调不能开了,灯光没有了,水可能也停了,人们根本没办法过日子。核能发电确确实实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电力的供应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核能除了可以发电,提纯了以后还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而原子弹的破坏性是非常恐怖的。如在二战时期,美国丢了两颗原子弹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很小的原子弹,却造成几十万人的伤亡,杀伤力不得了,而且造成了生态的极大污染。那些被核污染的地区都没办法再生存,有些生物因受到核辐射的影响而基因突变,后代变成畸形。所以,核能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所以说世间的聪明和智慧是有两面性的,用得好可以利益社会,用得不好,也可以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般若”是我们自心本具的无漏智慧

  为什么说世间的聪明和智慧不能够了生死呢?因为世间的聪明叫“世智辩聪”,它是我们第六意识虚妄分别心(也叫妄心)分别出来的妄知妄见,是不真实的,有污染的,有执着的,它不是纯善的,而且它对宇宙的认知,对宇宙万法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我们通过第六意识所得到的这些认知,最多只能成为文化知识,但是不能真正成为智慧。既然不能真正成为智慧,那就谈不到奇妙的“妙”。所以,世间的这些智慧、聪明都没办法跟《心经》里的“般若妙智慧”相比。

  “般若”的智慧是我们自心自性本具的一种无漏智慧,它不是我们后天所学的,完全是每一个众生自己清净的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离垢邪非,它是真常的、真实的,是纯净没有污染的,而且是没有穷尽的。“般若”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佛在《华严经》里面讲,佛最初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就佛道,悟道后佛就讲了一句他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秘密和真理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啊,一切宇宙的众生跟佛一样,都本具如来智慧和德相,种种的庄严。如来智慧德相是我们每个众生真心本性本来就具足的,不是向外去求的。这个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是我们的妙智,这个不是靠后天学到的。我们后天所学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开发开显这种本具的本性智慧。后天所学的最多只能叫聪明或者叫知识。所以,我们学佛不是往外求,不是往外学,而是真正地回归到自己的本性。只有从我们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智慧。

  我们学佛干什么?就是明白自己,什么是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心本心就是真正的自己。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自己”。我们以为五蕴色身是自己,以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是自己,但是实际上,在佛法里面看,这不是真正的自己,这是虚妄的。所以《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世界,这里面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自己。我们要理解什么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本性里面去认识自己的真心本性,也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真心,这个才叫真正的自己。

  五蕴身心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吗?

  在禅宗历史上,对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有很多公案开示。我们可以从公案开示里面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五蕴身心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吗?

  以前在古印度有个弥兰王,当时有一个开悟的禅师叫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开悟以后智慧广大。弥兰王对那先比丘非常尊重,就请教那先比丘:每个人都说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但是,什么是你、什么是我呢?我们对此有没有真正的认识呢?

  哪个是我?我们大家能不能搞清楚呢?眼睛是我吗?眼睛掏出来丢到地上,那个还是不是我?耳朵割下来,那个是不是我?我们把整个身体拆开来,死了以后五脏六腑拆开来,不就是这些东西组合的吗?我们没有死也是这些器官组合的。所以,弥兰王对这个问题有困惑,就问比丘,到底什么是你?眼睛是不是你啊?那先比丘说不是。眼睛怎么是我,如果眼睛是我,那眼睛摘下来,那我是不是就没有了?眼睛不是我。

  眼睛摘下来丢到地上都变臭了,眼睛怎么是我啊!我们做手术割下一块肉,那块肉是不是你啊?你可能会说,那是我的肉。但是肉离开了你的身体,放三天就变臭了,你不会说那是我的肉,我要再放回去吧?那是臭肉,根本不是我。那先比丘说眼睛不是我。(弥兰王)再接着问,耳朵是不是我?那先比丘答,耳朵也不是我。如果说耳朵是我,眼睛也是我,那有几个我啊?随便你把身体上哪个器官摘下来,眼睛也是我,耳朵也是我,那你到底有几个我啊?所以耳朵也不是我。

  那先比丘都给他否定了。鼻子是不是你啊,他说不是。舌头割下来,装上去,是不是我啊?不是我。我们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就是六根所组合,眼睛、耳朵、鼻子是一些零件,装起来组合成一个人。身体、骨骼、肌肉是不是我啊?也不是。意根,意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受,思想、感觉、感受,是不是我啊?也不是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部分都不是我。那什么是我呢?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鼻子不是我,舌头不是我,肌肉、皮肤、骨骼也不是我,思想、感觉把它单独拿出来也不是我。那到底什么是我?所以,这个弥兰王很困惑,到底什么是我?

  那先比丘没有直接地回答他这个问题。反问他,我们这儿有座房子对不对?(弥兰王答)对,我看到了。那到底什么叫房子?房子有樑,有地基,有柱子,那樑是不是房子?柱子是不是房子?单条柱子可不可以叫房子?单条樑可不可以叫房子?弥兰王说不行。房子由砖瓦砌成。那一块块砖是不是房子?一片片的瓦片呢,能不能叫房子?不能叫房子。

  我们看房子就是由地基、樑、柱子、砖头、瓦片组成的,现在是钢筋水泥建设的,钢筋你说能不能叫房子?不能。水泥呢?也不能叫房子。但是房子确确实实由这些组合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叫房子,那到底什么叫房子?你能不能找得到房子,找不到房子。

  所以那先比丘就问他,地基是不是房子?砖是不是房子?瓦片是不是房子?柱子是不是房子?樑是不是房子?国王说都不是。那先比丘就笑一笑,既然砖、瓦、门、窗、樑、柱都不是房子,那么什么是房子?什么可以代表房子?弥兰王说不出来了。

  我们自己把眼、耳、鼻、舌、身、意拆开来,每一个部分你都不能说是“我”。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的、独立存在的“我”。我们只是五蕴组合或者六根组合,然后给一个概念,这个组合叫“我”——实际上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组合。

  什么叫房子?门、窗、梁、柱、砖、瓦这些拼凑起来的东西,我们取个名叫房子。实际上你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房子。那我们是什么?我们也是化学产品,化合物,佛法叫缘起,各种因缘条件组合的一个身心的复合物或者是和合物,由六根组成。六根就是我们的身心,或者叫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也不能叫我,受也不能叫我,想也不能叫我,行也不能叫我,识也不能叫我。到底什么是“我”?《心经》里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能找到“我”吗?“我”到底在哪里啊?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没有一个独立的“我”。我们天天说“我我我”,到底什么是“我”?你告诉我,你给我指出来,什么是“我”?说得出来吗?平常我们叫“我”的时候,我们是认为“我”是这么一个不变的、不会死的、独立存在的、永恒的生命体。

  实际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我们都是由这六根组合或说五蕴组合的,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刹那生灭的一个和合物,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我们天天在说“我”,你说什么是“我”?“我”的意思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我们把它拆开来这六根,是不是独立的?有没有个独立不变的?六根会不会变化?新陈代谢会不会变化?肯定会变化。有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我”?没有,找不到。

  通过这个比喻,弥兰王就明白,实际上我们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不变的“我”。实际上我们在说“我”的时候,并不是实在的,并不是真实的,我们要知道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虚妄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这样。

  比如我们常见的树,什么叫树呢?树是由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皮组成的。树干能不能叫不叫树?不叫树。树根能不能叫树?不叫树。树叶能不能叫树?不叫树。由这些部分组合的,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树”。实际上这个“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它只是一个组合物而已,零件的组合物。

  我们也是零件的组合物。不要以为我们都不会死啊!都会死的,都是变化的,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自我啦!不要有强烈的占有欲。(认为)这个钱永远都是我的钱,这个房子永远都是我的房子,“我”永远都长生不老。没有这回事!不可能的!实际上“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因缘条件变化它就变化,没有一个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可以做主宰的这么实在的“我”,这叫“五蕴皆空”。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认识什么是“我”,那么我们可以减少对这个色身、身心的强烈执着,不会那么自我,不会那么自私自利,也不会今年做万年的打算,因为知道我和万法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

  我们也只是缘起的一个东西。当我们有福报的时候,我们身体就好,表现得有财富;当我们业障现前的时候,身体可能会生病,或贫穷下贱,种种不好的果报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没有实在的、永恒的健康和财富,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寿命。

  我们的五蕴身是由许多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随时都在变化的,它只是业力显现的一个和合物。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