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心经》的大智慧(十七)

心经讲解2年前 (2022)发布 明向法师
191 0 0

忍辱得到庄严和安定

  忍辱可以对治我们的仇恨、嗔恚心。容易发脾气的人,即使做再多的好事,发一次火,火烧功德林,什么功德都没有了。如果连忍辱的功夫都没有,想学打坐,心是很难静下来的。没有忍辱的功夫、爱发脾气的人修不了禅定。忍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忍辱可以让我们得到相貌的庄严,心性的安定,大家会非常欢喜,乐于接近您。动物界里的蛇,是因为嗔恨心才变成这么恐怖的样子。人发脾气时,面目狰狞,心里这口气,怎么都忍不下去,所谓的忍辱,一般是指碰到一种不好的境界或者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受了苦的时候,我们要忍辱。世间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今天他对我不好,就是他不好,不是自己的问题,怨天尤人。但是学了佛法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他对我不好,这是果,果里面有因,那因是我造的,是自己以前和别人结下了不好的因缘,是自己的业招感的,从源头上看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样就能不抱怨别人而心生忏悔。所以持戒忍辱是助行,是我们修学佛法很重要的条件。

精进,不管是修福报,还是修智慧都需要精进

  什么是精进?佛法里的精进类似世俗的勤奋,但比勤奋更加殊胜。精进是指在修行的正确方向上不断去努力,会在福和慧上能够得到受用,才叫精进。世间事需要勤奋进取,修福报和智慧更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精进,不能怕苦怕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

禅定,就是观照修智慧

  比如湖面的水很平静的时候,水就很清澈,外面的影像都很清晰的映现在水中。我们在寺庙里观察点灯的时候,如果这个灯很平静的时候,它的光亮度是最高的,如果灯焰在风中晃动,那就不清楚。所以,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像灯焰一样,心如止水的时候,心非常平静的时候,我们的观察观照力也就最强,我们的智慧就容易透发出来。所以禅定也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福报与智慧的关系

  “两足”的相辅相成——智慧以福报为基础,福报以智慧为目的,有智慧的人懂得培福的道理,使福报增长乃至圆满,有福报的人有条件获得更大的智慧。培福从哪里开始?从帮助他人、利益他人开始。有般若智慧的人,才能与实相相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没有智慧的人不肯布施,把金钱看得很重。不明白钱是众生给你用的,不明白钱是无常的。你有福的时候就有钱,没福的时候就没了。钱,实际是你以前布施供养表现出来的福,但是这个福报是无常的。如果我们以为钱永远都是自己的,就不肯布施,这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拿钱做功德,这些功德、这些福报才是自己的。不布施,金钱全部只是数字,你不培福就不可能得到福报。人死之后,如果有孝子贤孙用你的金钱为你做功德,你可能还会有得到一点福德。

  如果碰到败家子,家产全部败光,那还增加了罪过。我们如果想不通,看不明白,认为钱是自己的带得走,就没是智慧。如果看明白了,就知道现在有钱是以前好不容易布施得来的,好不容易修行得来的,要赶紧布施。不布施,下辈子就没有福报了。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有了财富,懂得多做功德、做好事,这就是智慧。所以,有般若的人一定能够布施,有般若的人一定会持戒,有般若的人一定会忍辱。

  精进、禅定也需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精进最终是得不到真实受用的。如果有人整天很勤奋打坐、念经,但不解其中经义,一问三不知,这是盲从最终是没有真实意义的。

  般若为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眼目,五度为般若所摄持,如行布施禅定之时,有了般若妙智去观察鉴别,才不致盲修瞎练。五度相当于手脚,般若是五度的眼目,五度由般若来指挥。眼睛要先看清楚,脑袋要先想清楚,不然手和脚瞎忙,变成了盲修瞎练。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会容易出问题。经云:“五度为盲,般若如眼。”如果没有智慧来摄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就像瞎眼的手脚一样,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修行要得真实受用,就需要般若。

  “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 。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我们持戒,可以得到人身,持五戒就可以得到人身的果报,但是若没有般若的指导,开不了智慧,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佛法的滋养,没有佛法的熏陶,可能就继续享福,然后又造业,以后就堕落了。

  “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忍辱如果没有智慧,遇到烦恼确实忍了,表面确实没有发脾气,但是心里面没有解决问题。忍辱将来得到什么?身体和相貌的庄严。得到身体、相貌的庄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布施外在的鲜花水果供养三宝,会得到漂亮的相貌;二是从忍辱而修来。世间有些人虽然漂亮,但缺乏好的气质,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行,老爱发脾气,源于虽有外在布施花果供养三宝但缺乏忍辱修行。有的人相貌端严又有好气质,怎么来的?从修忍辱而来。

  这两者都可以得到相貌端严的果。如果不从心性里面去修行,只是外表去供养,你也就只能得到相应的外表的庄严,但缺乏内在的气质。所以,一因一果它都是对应的。有些人修忍辱,遇到逆境确确实实他心里面不发脾气,非常平和的心态,他这样修,将来相貌一定会很庄严,而且很有气质,人家就喜欢亲近他,怎么看怎么舒服,就喜欢跟他在一起。这就是他内心修的这个因感得这个果。

  所以因果真的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内心能修忍辱,同时又常常以花果供佛,你将来就能感得非常漂亮的相貌,而且很庄严很有气质,又非常耐看,人见欢喜,那就很殊胜了。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有些人很漂亮但缺乏气质,有些人不是很漂亮但是很庄严,很有气质,这里面的因果差别就在这里。有的人喜欢修外在的,有的人是注重修内在的,有的人是内、外同时修,将来所感的果也不一样。修忍辱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只是感得将来很庄严的果报,但是心里没有办法破无明,不能证得法空性,无法超越生死。

  “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精进如果没有智慧,看起来很勤劳,如有的人一天到晚拜佛、念经,很忙,但一问他念了啥,不知道,反正我很忙。虽然很勤奋,却不能开真正的智慧。

  “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禅定如果没有般若,没有证空性,那么将来感果就生在色界天或无色界天。这个定是有出有入的定,不是真正的金刚定。

  “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所有的修行,如果没有般若,没有证到空性、法性、佛性,那么所有的修行最终就成为有漏的福报,不能够超越生死。所以,五度有般若的摄持,始能圆满万行,成就佛果,否则成为有漏之法。所谓有智慧的修行方为正行。我们要有智慧地修行。如果只有修行,没有智慧还不行。

  基于这三点理由,故单举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涵盖其他五度。“盖般若为众德之首,万行之导,诸波罗蜜中唯此最胜。”这个就告诉我们般若非常的重要,般若跟五度之间的关系,般若是眼睛,般若是六度之首,但并不等于般若不需要五度的配合,还是需要五度来助行,我们才能够成就福德和智慧的圆满佛果,才能够达到究竟的彼岸。

  经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如只是修福不修智慧,将来可能变成大象,国王的坐骑,金银财宝全部都挂身上,有福报但无智慧。“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罗汉很有智慧啊,但是有时出去乞食讨饭,却没人给他饭吃,托个空钵回来。为什么?他没有福报啊,光修慧不行啊!所以,福和慧都要,菩萨就是要修福和慧。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十七)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