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悲
今年四月间,纽约 Rochester 有五、六十位同修到庄严寺来,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要我和他们讲‘佛教的中心思想及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接到了这个题目,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要在浩如烟海的佛教教义中,选出那些是中心思想,实在不是我这样只学了一点点佛法的人所能够讲的。
历来大德,见仁见智,也没有大家一致的说法。这也可能是因为众生宿根因缘各有不同,对某些人讲,某种教义是中心思想;对另一些人来讲,也许另一种教义对他们更有益。各位大概都知道禅宗的六祖惠能是听五祖讲《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可是我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已经几千遍了,还是不彻不悟。那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算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呢?
至于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则法门八万四千,更可能因人而异。应机的法门,往往能一听即欢喜,一学便深入;不应机的法门,大师们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他过耳即忘,得不到好处,这也是常见的事实。
可是那天我觉得他们所出的题目,的确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我总得尽我所知提供答案。所以,我说:‘我很惭愧,因所知很少,只能贡献各位一个字,这个字是什么呢?是“悲”字,是慈悲的悲,悲悯的悲,大悲心的悲。诸佛以大悲为根本,所以悲可列为佛教中心思想之一。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念念和悲心相应,自然容易走上福慧双修,成佛的正路。’
那天我提出了这个‘悲’字后,请大家静默了一分钟,让大家思惟一下,是否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题目,有了答案?我说:‘如果各位满意了,我可以讲讲别的有趣的掌故,譬如这尊千年古观音像的来历。如果各位认为我应该再将这个悲字加以引申,则请举手。’
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举手。
可是那天因为时间有限,要问其他问题的人很多,我只简略的将‘悲’分为‘悲己’及‘悲人’作了一些解释。所以今天想趁这个机会,和各位作详细的讨论,以补不足。
什么是悲及大悲?
在一般的中文字典中,悲的定义是‘痛’。这个‘痛’可不是肉体的痛,如背痛、牙痛等,这个痛是心灵上、精神上的痛。《辞源》的注解中接下去说:‘有声无泪曰悲。’这是一种伤心极深刻的表示。‘悲’还有一种意义是怀念、顾念。《辞海》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游子悲故乡。’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字所下的定义。
佛教传入中国,译经的大德们选用了‘慈悲’两个字来表显佛陀及菩萨们的重要心态,所谓‘慈以与乐,悲以拔苦。’所以,在佛法中‘悲’的含义就扩大为‘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也’(《佛学大辞典》)。换句话说,悲已不单是在心痛及怀念对方,而是进一步要设法如何消除对方的苦。
各位,通常我们所讲的悲,大都在这个解释的范围内。以我的浅见,这还不能算是佛菩萨的‘大悲’。这里有能悲的主体——我;所悲的对象——别人;苦的事实如病痛灾难,有时间性,有生灭相,所以还不是离相的大悲,而大悲必须不著相。
离相的大悲,只能说是我们学佛者的目的地,是彼岸的境界,但也是我们划船的指针。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在划船的阶段,所以把握住这个指针、方向,十分重要。为加强对于大悲的说明,我想举两个例子:
今天有很多位母亲在座,所以我先举一个母亲和初生婴儿的例子。
我得承认,我没有做过母亲,所讲的话是否正确,还得请各位母亲指正。不过,我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所以也有些因观察而体会出的做母亲的心态。当和如生第一个孩子——梅儿时,我们住在昆明电工厂中,那时日本的飞机常来轰炸昆明。在初生梅儿的几天中,和如心中好像什么都不要了,只有这个婴儿。只要孩子一哭,她就马上喂奶;晚上只要孩子一动,她就立即惊醒;一有警报,抢著婴儿就往防空洞跑。
那时我的印象,在和如的心目中,婴儿和她是不分的。并没有‘我是母亲,你是我的婴儿’的观念。这个初生的婴儿,还是和在胎胞中一样是她的一部分,婴儿即是她。所以婴儿饥饿,即是她饥饿;婴儿不舒服,即是她不舒服;婴儿有危险,即是她有危险。在座的听了我这几句话,有的也许只能意会,有的也许回忆起她自己的经验。各位,和如的这些行动,不但没有我和婴儿之分,也不是为名,我一句话也没有称赞她,她并不以为恼;也不是为利,根本无利可图;她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这种悲心接近佛菩萨的大悲。
各位,第二种例子是在灾荒急难的场面中,往往可以见到有奋不顾身而救人的人。在没有时间转第二个念头的刹那,这种大悲本性的显现,忘了人我之分,而做出奋不顾身救人的可悲可泣的事迹,实在是有情人类的一种美德。他不是为名,也不为利,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充分的发挥了佛菩萨的大悲精神。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大悲不但无我,而且无法,无法就是说连这是一种慈悲,是有福报,是有功德的种种观念,一概都没有。这样无我、无人、无法而行悲,才是大悲。
各位,接下去我将‘悲’分为‘悲己’及‘悲人’加以引申,那是一种方便的讲法。希望各位在想到‘悲己’时,也想到‘悲人’;在想到‘悲人’时,也记起‘悲己’。这样渐渐的自能启发您本具的般若正智。
悲己
什么叫悲己呢?悲己就是悲悯您自己。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爱恤您自己。说来也许很难令人相信,一般人很少是爱恤自己的。
我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明明知道饮酒要误事,可是自有人类以来,不论东方西方,天南地北,喝酒的人多得不可计数,而误国误人的记载,更不胜枚举。最近纽约城中,有人喝醉了酒,午夜开车,撞死从餐馆中出来的母女三人,关入牢中,以杀人罪起诉,他的一生也许就此完结,您说这人是不是悲悯自己?
又明明知道吸烟伤肺,而且已经有明显的科学证明,可是吸烟的人还是这么多,好像来日方长,吸了再说,并不替自己的健康寿命著想。
贪口味,则更是普遍,而且美其名曰口福,殊不知此种福气是造成日后各种病痛的主要原因。您说他知不知道呢?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贪吃。
毫无控制的让自己生气发火,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生气不但会伤害自己身体,而且更易损伤与人的情感。各位也许也遇到过这种人,常会因一件小事而自己控制不住,甚至有恶口伤人的,事后则又自己懊悔怨恨,晚上失眠,您想他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太不够悲悯了呢?
进了佛门,受过五戒,或者已现出家相,则应该早已明白身业、口业、意业的因果严重。可是真有几个人能完全不造身口意三业呢!其中尤以口业最易犯,嗔心最易起。
以上都是几个常见的例子,各位请仔细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悲己’可真并不容易啊!这也是所谓‘我相难破’,各位如不信,不妨试一试,随时留意!看您是不是能够‘悲己’,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办法。
悲人
什么叫‘悲人’呢?悲人就是悲悯对方。各位,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一般所谓的‘人’,往往是只指人类。不错,人类的苦痛,已经说不尽,每天翻开报纸,看电视新闻,几乎都是令人痛心慨叹的报导,所以能对人类起悲心,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我们学佛的,应该明白,‘悲人’的‘人’并不是狭义的人类,而是广义的众生。而且这里的所谓众生,不仅是指有情感、情欲的众生,也包括了凡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无情的众生,譬如房屋、用具,以及一花一草、一纸一笔都是众生。讲到此处,各位也许会问,对一纸一笔,又怎么生悲呢?各位说得不错,悲心有时候是难以常情理解的。不过到悲心纯熟的阶段,一个人自然而然的会生起对任何东西都有珍惜心,不浪费心,不随意毁坏伤害的心,这才是悲心的充分表现。
在美国物质太丰富了,我常常看见小朋友们在一大张洁白的纸上,画上几笔,就向地上一抛,又另外拿起一张洁白的只在画,好像纸多得很。这种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养成,会障碍悲心的生起!
根据一般的经验,‘悲人’要比‘悲己’难。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第一,您是以一个有限的力量来应付无限的要求。第二,您会遇到必须作一个权衡轻重的判断选择,有时会感觉到不容易。
关于第一点,我想比较容易明白,各位大概都有这种经验,譬如以钱财布施来说,就会觉得不能随心所愿各处都捐。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的财力总是有限,而需要钱财帮助的地方或众生实在多得不可胜数。
那末,怎么办呢?
《了凡四训》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到她家附近的一个庙裹去,她看了庙中的庄严佛像,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很想捐钱给庙里,可是一摸袋中只有二分小钱,她就将这仅有的二分钱捐给了庙里,庙中的方丈,得知了这件事,就特别跑出来为这女孩祝福称赞。
多少年过去了,女孩长大,被选入皇宫为妃子。一天她想起家乡的寺庙,就带了几千两银子到庙里来,奉献了大量银子,这位方丈得知了,差一个小徒弟出来招待她。这位皇妃觉得很奇怪,就进去找方丈,说:‘方丈呀!您应该还认得我就是某家的孩子呀!我小的时候,曾在此捐了只二分钱,您却特地出来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奉献了几千两银子,您却只差个小徒弟来迎接我,是什么原因呀?’方丈说:‘因为您捐二分钱的时候,您的心远比今天捐几千两银子要既真且切!’
各位请记住——既真且切。
各位也请不要误会,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当女孩捐了她仅有的二分钱,她就得饿死,并不,她的父母照样供给她生活所需的一切,她也没有其他负担,不过,这二分钱确是她那天可以自己作主的仅有资产,她可以去买糖果吃,可以去买玩具,可是她不这样自己享受,而捐给了庙里。所以说她捐这二分钱是既真且切。后来的几千两银子为什么反而不既真且切呢?因为她那时拿出几千两银子并不伤害她自己的享受。
关于第二点,我想举一个例子,也许更能清楚。
我有一个年轻朋友,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四苦中,病的痛苦为最明显,也最普遍,而且这种苦,往往持久多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实在可怜,所以他决心学医救人,进了医科大学,书念得很不错,也常接触佛法。
有一天,他忽然来找我,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大群的白老鼠来找他讨命。他惊得大叫,醒来满身冷汗。他说:‘这些白老鼠都是他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所杀死的。’可是他说,他学医,这种实验又不得不做,问我是不是只好放弃学医,或者我有什么建议。
当时,我问他:‘您觉得救人重要呢?还是救您自己重要?’他想了一想说:‘救人重要。’我说:‘既然肯定救人更重要,那么您就得好好的学医,尽快的学成,做个好医生,全心全意的救人,而将您真心救人的功德,回向给这些因助您救人而舍了生命的白鼠,愿它们都超生净土。在实验室中只杀不得不杀的,不随意乱杀。可以少杀,则不但自己应尽量少杀,也劝同学们大家少杀。倘若有空的时候,因为您已学佛,能念经咒,则念念往生咒、地藏菩萨名号等,将功德也回向给所有为助您将来救人而牺牲了生命的众生,这就叫做处逆道而行悲心,您应以这种心来权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位年轻的朋友,现在已学成行医,是一位极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医生。我为他欢喜!
如何培养悲心?
各位请记住:悲心的反面,即是嗔心。轻的嗔心叫生气、发脾气;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强,嗔心愈不容易生起。这是我们在做人及修行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则。
悲心的培养并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观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体会出为什么悲心不易培养。
今天所想讲的两点,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却是我个人几十年来累积的经验,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第一点是我们自己日常可以训练的:不要马上下批评人的结论, 。,
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不论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间,机关中的上司下属,学校中的先生、学生、同学之间,如果您忽然觉得对某个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说的话,心中不满,不要马上下结论,说这个人错了,就开口批评他;更不要当著很多人的面批评他,当然更不要骂他。要隔一段时候再下结论。怎么隔一段时候呢?譬如默念阿弥陀佛二十声或者默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声,或者默数一至二十,然后再下结论,再决定他是否错了。
各位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办法,看能否减轻您生气的机会,使嗔心少起。这也是‘悲己’的一个法门。
第二点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毁骂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体上伤害您,希望您马上记起《金刚经》中的下面一段经文: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赞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各位,我们得生而为人,而且能够有机会得闻佛法,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能有缘和诸上善人在庄严寺的夏令营中聚会一起,各位过去世一定种过许多善根。可是也难免有过恶业,甚至于应堕三恶道的罪业。各位平时烧香拜佛、捐钱造庙、诵经念咒,就是希望消去过去的罪业,种未来的善因。今天有人来悔辱您、轻贱您,使您重罪轻报,极大的罪业可以消灭,您说您该怎样?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