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释经文下篇
于心如实知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须菩提第二次问佛:“应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为什么他问了又再问?
本经开始时,须菩提问心要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佛开示应先离一切相而发度众生心,然后心不住相而修,修行的重点是六波罗蜜,所对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因此要以正念正智的清净心来离一切诸相,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菩萨能在六根里正念正智地无住生心后,应进一步看清生灭的心与境界的幻相,此时,菩萨再也不被六根所知的境界所迷惑,不再以六根所知的无常、苦、无我为实相。难道心境幻相的苦、无常、无我就是实相吗?真正的实相是什么?所以须菩提明知而再度问,菩萨已经能无住生心后,下一步要如何安心。这时佛开示的重点不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而是告诉菩萨“一切法皆是佛法”,即一切法皆是觉,即一切法即是心,即心是佛,皆真实不虚。所以下文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说“此法平等无有高下”。原来一切法、一切心,即真如无相,法法平等,无凡夫可得,无佛可得。此时见到心亦不可得,再也不依正念正智,也不必无住生心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心要成佛,应当发这样的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所有的菩萨发菩提心时,都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觉悟到没有众生可度,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可度,那他还没有成佛。为什么呢?因为成佛必须离一切相。可是我们认为现在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解脱,是否佛并没有度尽一切众生?不!那只不过是你的某一些迷惑的心念说“我是众生”。佛觉悟到心、佛与众生皆在觉中,都是法界心的显现罢了。一切法即是心法,法界心本在觉中,即心是佛,所以没有众生可度。如果菩萨还有众生见,那他需要继续修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法,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有法”中的“法”是指心。就是说,菩萨在未觉悟时发菩提心,事实上没有某一个心在发心,没有某一个实在的人在发心,没有某一个实在的心念在发心,发心是众多的心配合的因缘幻化。但是迷惑者认为有发心的法、人、心等。实际上没有这些现象,是迷惑的心认为有此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已说明没有法为发心者,这里说:菩萨觉悟时,事实上没有某一个法证得菩提,即没有一个证得菩提的人,没有某一个实在的心念证得菩提。因为菩提不从修得,万法本具足菩提智慧,法界的显现就是智慧的微妙显现,证得菩提只是智慧的微妙显现,所以证得菩提时无人、无法、无菩提、无证、无得。
如来——释迦牟尼佛自称,在燃灯佛所,有什么实法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善慧菩萨在燃灯佛的时候,已经证悟到第八地的菩萨果位。以菩萨修道来说,八地菩萨已经圆满一切利生的功德,此时只须达到智自在、业自在,等待因缘具足,就能圆满佛果。
当善慧菩萨供养燃灯佛后,佛为他说法,他很清楚是心显现一切,马上证悟第八地,正是因为第八地的修行功德,所以一听完法后,就有神通,立刻会飞上天空。如果他有执著,是做不到的。
观世音菩萨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所,听闻大悲咒,即刻从初地立超第八地;我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大悲咒,更不知道念了多少遍,却都没有成就。法无高低,同样一句佛法,不同智慧的人觉悟不一样,所以你要到处去寻找更高的佛法,是愚痴的行为!每个人得度的因缘不一样,有些人是因为这个佛法得度,有些人是另外的方法得度,所以应该去寻找适合你修行的法门。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你所修的法门最无上最好,法门是没有高下的。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如是!如是!不但善慧菩萨在燃灯佛所什么也没有得到。”就算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不因为得到某个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无所得。修道是放下执著,即烦恼减轻,看清楚了,就能放下以前的迷惑执著。当烦恼的包袱放下,心越来越清净,身心越来越自在,那你就能觉悟了。千万要记得:觉悟是内心什么也没有得到,有所得必定是先得到我慢的烦恼。
如果佛所说的一切佛法都要学,学了这个宗派、学那个法门,就以为自己精通佛法,那样就错了!那只会使你的脑袋越学见解越多,甚至有人还想把不同的见解圆融起来。修道犹如出远门去未到过的地方,若行李太重就无法上路,学佛法是为了修道,可是学太多宗派与法门,结果只成为佛学博士,爱检验佛学上的是非而无法一心修道。像我为了应付信徒对各种佛学派系的疑问,必须学会佛灭后各宗各派的理论,这些(凡人觉得合理却不一定合乎佛法的)理论被学者认为是佛学的一部分,在佛学院读几年也未必读得完,这样学佛法越学越苦啊!佛不是如此教导弟子的啊!所以千万不要贪心想要多闻各宗派的佛法,听闻了太多宗派的道理之后多数人会迷失,不知道何者可信,于是认为此生不可能修行了。那么,修道时要听闻怎么样的佛法呢?要诚心向修行人求法,不计较宗派、学问或此法高低,只要听闻“我当下能够修学与受用的佛法”,必须修了觉得烦恼减轻,身心愉快,必然地要再去听闻,听闻了再修。不是学会游泳道理才下水游泳,同样的,不是把佛法学完了才去修行的;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学游泳,多数会溺毙,没有老师指导而去修行,多数是误入歧途,所以不要认为我精通佛法,就不必老师了。游泳健将不一定能把游泳技术说清楚,同样的,修行有成就者不一定通晓一切佛法。所以,在佛学院毕业后的同学们,别以为自己精通佛法,看不起一些不会说法的修行人。修学佛法不以博学为智慧,佛从来不曾要求弟子“学完”整套佛法才去修行。学法以身心轻安自在、增长解脱知见为目的,所以佛教不是以你错我对的法为正法,是以令身心轻安自在、增长解脱知见的法为正法。修行是先学会修法,修了觉悟实相,然后一无所得。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说:“若有某个法,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也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为释迦牟尼。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佛),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这才为我授记!”
所谓授记,是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到具足成佛因缘的时候,就会遇到佛来清楚地告诉他,将来在什么时候,在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做什么,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像法、末法多少年,父母种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被授记的菩萨都是已证悟的菩萨,其成佛的因果势力已决定。然而,佛也为回小向大的阿罗汉预先记别,以坚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励他勇猛精进地修菩萨道。
任何佛在成佛之前,都会有佛为他授记,燃灯佛授记善慧菩萨将来成佛,名号叫做释迦牟尼佛。当善慧菩萨被授记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任何法,而是觉悟到一切法都没有差别;众生、佛平等,都是心的作用。而燃灯佛也没有东西可以给善慧菩萨的。禅宗祖师以心传心,也是没有东西传给弟子的,能够给的都是无常的生灭法。就是说,祖师衣钵相传,只是要让后人生起信心罢了。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何实无有法可得而成佛?“如来”就是不动而来,佛在世间出现,是没有所谓的来去的来。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如义”,即没有法在动转。
动转是我们众生的妄心分别造成的,好像看电影,银幕上的光影闪来闪去,有人物情节在动,其实光不曾动,也没有人在,是胶卷在动。这个世间的一切现象,也是如此,执著的妄心是胶卷,六根是放映器材,六尘是灯光,六识是观众。但是我们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真的如我所知所见,不但认为我来世间,也认为有佛来世间。而佛告诉我们:诸法如义,即一切法本来没有动。然而,你却看到佛来人间,所以佛又再为我们解释:如来是诸法如义——不动而来。乃至诸法如义所以“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所以: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所见只是以妄心分别众缘的结果,这凡夫、妄心分别、众缘等的一切法都是心的显现,然而凡夫却以为真实的看到佛、看到人、看到……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天地、知道……所以当凡夫听到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肯定不能接受这句话。佛证悟一切法就是心的显现,没有一个法不是具有觉性的心,心佛无二,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当你观看电影,银幕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光影在闪烁而已,不是银幕上有某个东西在动。当你观诸法时,所看到的六尘境界是心的显现,不是有外在的法在动转,一切法是心无差别的显现,皆是具有觉性——佛法。当迷惑的凡夫心迷六根时,见到一切皆是生死流转、不自在的。其实不清净六根所见不清净的一切,也是清净法界心所显现。佛为罗汉说是生死与涅槃,为菩萨说是法界所显现,为凡夫说是业力报应的显现;为小乘人说是五蕴、十八界的作用,为大乘人说阿赖耶识瀑流,说空性,说佛性,说如来藏,这种种方便依众生的根性、智慧高低不同而开示各种名称,都是为了说明:法界诸法如义。
经文很清楚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一切法皆平等、清净、皆具觉性、皆是佛性、皆心所生、皆无性相、皆无生灭相、皆涅槃相、皆如如不动。一切法皆具上述法性,所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其中无实无虚,佛是如义,众生亦如义;当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灭,此时菩萨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佛性即诸法如义。佛性即觉性,一切法皆有觉性,所以一切法皆有佛性,但不是一切法能成佛。曾经有一位法师说:“一切皆有佛性,有情无情皆能成佛。”他的见解是“因为有佛性才能成佛;反之,就不能成佛。”当时我指着一堆牛粪便问:“这堆牛粪有没有佛性?”他回答:“有!”再问“它能成佛吗?”他迟疑了一下,说:“成。”我接着说:“我把它分成两堆,哪一堆先成佛?”哈哈,他这回迷惑了,知道吗?佛法不可以乱乱听,乱乱学。请弄清楚: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是指一切都是法界心所显现出来,所以都是佛法——觉性的流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如果你认为有众生、有佛……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包括在那个的范围里,于是有成佛的与未成佛的法,这些都是迷惑者的看法,不是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学到的佛法是从不清净转成清净,从凡夫修成佛,这些全是凡夫法;凡夫法有高低、染净、凡圣等不平等的法相。清净的佛法是法本无相,无相法平等无高低、染净、凡圣,即一切法皆如义,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进一步说,所谓一切法——种种幻化的法相,其实全是无相的真如法性——非一切法,所显现的一切,同是一心法,无有一法在另一法之外,每一法皆是圆满十方的一心法界,其中没有差别,即诸法如义。如此诸法如义的一心法界,佛说即非一切法,为了宣说的缘故,是名一切法。菩萨如此觉悟一切法如义,远离空有之见,不见有一法何来自性空,非缘起有,非假名有。佛随众生而方便开示成有相的缘起法相与无相的真如法性,这一切全是觉性的显现。所以,此经阐明的“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并非根尘识的缘起性空,亦非性空唯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篇里佛以凡夫修得身如须弥山王,比喻此凡夫福德很大。在此佛向须菩提重提人身长大,世间最大的大身就是佛的报身,佛能现无量身,乃至最大身,而一切佛身非身,所以为非大身。佛随顺世间人说人身长大,但是佛并没有像世间人那样认为有大身的想法。好像我们拿筷子吃饭,如果有一个地方的人,没有看过筷子,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你很善巧地使用两根竹子罢了。他根本没有所谓的“你拿筷子吃饭”的看法。须菩提知道佛并没有“大身”的看法,所以回答:“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以佛身为喻,说明佛为众生说种种法相,并非有实在某个法,都只是“名相”,而目的要告诉我们,一切名相所指的法相,其实是实相无相,无相中无有一法可得,生死、涅槃、法界、真如一切平等,即诸法如义,所以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当一个人发心要度众生的时候,整天心想着、认为要度很多众生,意味着这个人对外境有执著,他不知道是心在作用,这还不配称为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菩萨有很多分类,真正能够称得上菩萨的,能够入如来之家的,是从初地菩萨开始。在初地之前的初发心菩萨行者,其心反反复复,可以说是菩萨,也可以说不是;今天他说要做菩萨,可能明天他说不要了。当菩萨行者修到初地菩萨的果位,就不会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菩萨不但觉悟到没有无量众生可度,也觉悟到无能度众生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觉悟到一切都是心的幻化,一切法皆因自心中分别而有,乃至缘起性空亦从分别心建立,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前面说到当初地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已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时菩萨度众生就是幻化自心,而无外在的众生可度,所以初地菩萨并非欲灭度无量众生而有愿。然而,初地菩萨还有所知障,虽然能在其所知的法界里无住(六尘的人我相)生心而心见诸法如义,可是,当所知障造成无法超越其所知境界时,其心无法觉遍法界,因为心的幻化力不遍法界,所以,八地以下的菩萨欲令心觉悟圆满法界而有愿。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在前面已提到菩萨庄严佛土,这里为何重说呢?因为前面的庄严佛土,佛开导菩萨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一步开示圣贤修行时的无为法差别,更进一步说菩萨庄严佛土。到了这里的庄严佛土,佛教导菩萨如实知见一切法,不再是修心无住了。
当菩萨的道行修到庄严佛土时,此菩萨已觉悟到庄严佛土就是心的幻化,菩萨知道庄严佛土就是庄严幻化的心。所以如来说菩萨庄严佛土时,没有一个实在庄严佛土的行为与相貌。但是在我们看来是有的,因此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相、无法相,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大乘认为初地菩萨已经破我见,从断烦恼障上至少是小乘的初果,在断所知障上比阿罗汉还殊胜。然而,释迦牟尼佛最后一次降生人间已超越十地菩萨,依南传佛教说是凡夫菩萨。其实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南传佛教经典记载着佛出世的当天就说:“这是我的最后一生。”这是无师自证,如此成就以小乘果位来说最少是辟支佛呢!
凡夫以六根境界所知为知,然而,“知”不一定是六根才有的事,以下以五眼的不同境界来说明“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眼在佛法里代表智慧,能照见破除无知,叫做眼。凡夫迷惑于所知境界而生烦恼,这叫做烦恼障。阿罗汉与菩萨对所知境界无知,这叫做所知障。天眼能照见破除肉眼所知境的无知,慧眼能照见破除凡夫的烦恼障,法眼能照见破除菩萨的所知障,佛眼能知一切法。
佛问:“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肉眼。”世间人类的眼根,叫做肉眼。我们人类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知道世间的一切,其中,眼睛和耳朵是智慧来源的主要渠道。因为人类眼睛器官的局限,只能看到眼界所对的境——色尘,即必须有光线,我们才能够看到东西,所以肉眼所知有一定的范围。不同动物的肉眼所看也有不同的范围,比方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红色到紫色之间的光线;有些动物能够看到红外线、紫外线,这是人类所不能看到的。
佛问:“如来有天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天眼。”天人的眼睛,叫做天眼。天眼有好几种,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修福报得来的;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定力得来的。比较强的天眼能够看很广的境界,比较差的天眼所见的境界就相对的小。但是所有的天眼都有其共同的能力:不论大小、远近、亮暗、阻碍,天眼都能够看到;此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天眼所看的范围。比方有天眼的人,就能够看穿这堵墙,看到墙背后的情景。佛教说,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在娑婆世界里以人类所住的日月的范围(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合称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一个大千世界。天眼有能力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所看的范围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所有天眼无法看到自己所在界以上的天人境界,比如欲界第三天的天人,就不能看到欲界第三天以上的天界。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的范围,二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三千大千世界。佛经有载,色界的天眼只能在初禅天的定心使用,因为二、三、四禅天的天人定力很深,所以那里的天人没办法动用,必须把定力退到初禅天,才能够使用天眼。
我们用肉眼看东西,要有光线为助缘;天眼就不同,不必有光线,即使是在很黑暗的地方,天眼也能够看。天眼绝对不是人类的眼根,是心的一种能力,因为它是在眼识的活动范围,所以被归入眼睛的类别中。
佛问:“如来有慧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智慧。慧眼能够看清楚生死轮回、佛所讲的世间苦(不自在)、空(没有自性)、无常(因缘生灭)、无我(没有主体)的出世间解脱的佛法,而使修行者朝向解脱、放下执著。声闻有慧眼,从初果、二果、三果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所具有的慧眼都不一样。证悟空性的小乘圣者有慧眼,慧眼能够破除烦恼障。
佛问:“如来有法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法眼。”法眼能够清楚知道世间的一切法,心与万法的变化、来去,前因后果,以及佛所讲的道理。肉眼与天眼必须境界现前,然而,法眼所知的境界不必在前,只要是法眼所知的范围内即能知道这些境界。菩萨有法眼能知一切法,法眼能够破除所知障。
法眼和慧眼所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慧眼所对的境界是法理,当观察一切法时,慧眼知道都是生灭无常,因缘在变化,没有主体等真理;法眼知道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怎么来,怎么发生。比方说,现代人使用的电脑是怎样来?怎样发明的?以人类的知识都知道是慢慢研究开发,制造零件,把零件组合成,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无论任何复杂的法发生了,法眼要知道就能够知道。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萨之间的法眼的深浅也不一样。佛也有法眼,能够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好像《放牛经》中记载,放牛人只知道十种放牛法,佛却知道十六种,这就是佛的法眼无碍。然而菩萨的法眼还有障碍。
佛问:“如来有佛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佛眼。”佛眼与法眼的不同:法眼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但是在菩萨与佛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佛觉悟圆满而具有佛眼,一时皆能遍知一切有相无相的法,所以称佛为正遍知。佛能够在这个世间自由自在地出入,菩萨还不能如 佛那样自由自在地出入世间。所以大乘佛法称佛为业自在者。菩萨对自己的业还有不自在,因为还有所知障。
佛阐明这五眼,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佛的觉悟,并不是用我们肉眼所认识的那样子罢了。佛的肉眼、天眼,实非人天的眼根可比。佛的慧眼、法眼非罗汉与菩萨所能比,更何况是佛眼,属于心法,不从眼根得眼之名,是依智慧的能知能见而称为眼。佛眼觉悟法界心的本具智慧。尤其佛眼的所知能力,超过前四眼所知,佛眼能知广大无相的法界,在无相的法界里无有一法不知。这是法界心的圆觉本质,也称为佛眼,唯有佛眼能圆满地如实知见法界万法本来是觉性圆满的显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答:“是!如来说是沙。”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能力而说法。当人类看是沙,佛也跟随着我们说是沙。因为当时人类能见到的物质数量最多的是沙,所以佛以沙为比喻、以沙为题材,为他们讲解佛法、讲解世间的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再问:“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所有的沙数的佛世界多吗?”须菩提答:“很多!很多!”我们众生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有天眼的众生所见能够超出自己的世界,好像梵天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佛眼更能看到无数恒河沙的佛世界。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告诉须菩提:“在无量无边的国土中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的每一心念,佛都能够知道。”这是佛眼的能力,菩萨的法眼也能知道他所在的国土里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是无量无边国土里的众生。为什么佛眼有此能力呢?因为一切法、一切心皆彼此含容,而且遍满法界,所以佛与一切众生的心当然也是如此,都是同一个不可分离的法界心,是不可分离的觉性。佛已圆满证悟此圆满的觉性,所以佛能够知道一切心;菩萨证悟此觉性不圆满,只能够知道其所知的范围内众生的心;凡夫执著自己身心为心,就只能知自心。
为什么皆为非心呢?心与万法就是法界光明的庄严显现,是不分彼此的,心与法无差别,皆是无相的,所以“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只是为了以语言说明而叫做能知的心。然而,心是不必依语言就能互相沟通的,乃至万法一向来都在互相沟通,亦不必依语言,原因是法界心中的心与法本具无彼此的觉性。此心在本经名为非心。
因为凡夫认为有众生、有物质、有思考……才有所谓分成心、物质等等差别。凡夫认为能够知道的功能,才叫做心;心所知道的东西叫做法。如果你知道这一切因缘互相觉知地互相影响,其影响遍法界,即每一法皆遍法界,是圆满的觉性不分彼此,每一法皆具有心的功能——觉性,所以此心是万法一如的法界心。那么,它没有所谓的这个是心、这个不是心,这个是法、这个不是法……都没有这种种分别。在法界的光明里面,没有所谓能知、所知的差别,全部是有觉性的法,就是心。所以一些觉悟的中国禅宗祖师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说,“这些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并不是我们现在思考的心的反面,而是指法界心。如果你不喜欢心这个名称,那就把它叫做法界光明,这就是大小乘都提到的心本质是光明,中国佛教把它简称为真如法界。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心,心法不二。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法界即是一心法界,所以在此称它为法界心。一切法皆具觉性,没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的差别,因此不可以分别成是心或是法。所以说一切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第一名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名句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两句经文是初学《金刚经》者的最爱,已经成为信徒的口头禅。
关于三心不可得,在中国禅宗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前,中国四川省出了一位著名的讲经师,专门讲解《金刚经》,也注解此经,其所注解的《金刚经》很长,卷数很多,他每次担着《金刚经》的注解,到处去跟人家讲经说法,因为他俗姓周,人家就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周金刚。后来,他听说禅宗有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很气煞,不信。他说:“经中说菩萨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禅宗却说今生就能见性成佛,哪里有这么一回事?”他不同意,就到处去找禅师理论。当他走到沣阳,看见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他向老太婆买点心,那老太婆看到他扛着很多东西,就问他扛什么?他说是《青龙疏抄》。老太婆问他:“《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一个心?”他经不起老太婆这么一问,就愣住,不知所措。他觉得这老太婆不寻常,就请教她的老师是谁,老太婆指示他朝山上去,在那里会遇到一个禅师,德号龙潭。龙潭是地方名,古时中国人因为尊敬高僧大德,不直呼他们的名字,而用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名来称呼他们。他见到龙潭禅师,论说佛法几天后,就要动身回去,当时天色黑暗,龙潭禅师就点了一个灯笼给他照明。当周金刚要接过灯笼的时候,龙潭禅师就把灯笼吹熄,周金刚就在此刻觉悟了,他就是后来有名的德山禅师。德山禅师觉悟后,就把《青龙疏抄》烧掉。那天过后,他就离开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龙潭禅师说,那个人下山以后,就去呵佛骂祖。
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首先要弄清楚,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然后才弄清楚心也不可得。以佛法来说,时间最不实在,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它是人类捉摸不着却迷以为真的幻觉。现代科学家以相对论说:随着火箭速度的增加,从地球观察到火箭里的时间会变慢,而火箭里的观察者不觉得时间变长。时间能够变长变短,在佛经中早有记载,那些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够用神通使得某个世界的时间变长,或者变短,而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不知道。可见佛法认为时间会变长或变短,甚至说可以通过心的影响,人为的影响使时间变长变短。
时间到底是什么?大乘佛法说,时间是一个不实在的假相,因为我们每一刹那执著一念接一念的心念活动,使我们产生时间的概念。我们运用第六意识来认识世间,如此才产生时间的分别;如果我们远离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就知道时间是不可得的。
那么,昨天、今天、明天是怎么一回事?你觉得昨天已经过去了;现在生活在今天,今天还没有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你还没过明天的生活。你感觉你活在时间里,以为时间犹如射箭一去不回,是一条会自动由过去时直线向前推进到未来时,是没有第二分叉的唯一直线。但是以佛法来说,时间的流转并非唯一直线。小乘佛法说,依个别业报而使到六根感觉到不同的时间,不同境界有不同的时间觉受,即是说,时间不是只有一个,是多元的,然而,个别的众生(六根)只能有唯一的时间觉受。大乘佛法说,时间是心的显现,因为心的多元变化,对时间的觉受也是多元的;乃至心可以变化时间,菩萨可以“一时”出现在不同的空间,这“一时”在个别空间境界里的时间觉受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菩萨对 “一时”的觉受是广阔无边的。
我用比喻来说明:现在你们见到我,下个星期又见到我,如此在你的境界中,我出现了一次,又再出现一次。但是在这个期间,你也见到了其他的人,他们也出现在你的境界里,你的心把这些境界出现的次序依念念相续的排列起来,这就形成了你的时间。一秒是人类所规定的时间单位,所以我也用秒来说。在我们无量的业中,这一秒出现一个境界,那一秒又出现一个境界,下一秒再出现另一个境界……如此,一下子出现了广超法师,一下子出现了远青法师,待会儿果辉法师出现了,如此看到不同的人出来了。那是什么一回事呢?那是因为你跟广超法师有缘,因缘到了,他出现;因缘到了,远青法师出现;因缘到了,果辉法师出现;那因缘又到了,噢,广超法师又出现!然后你说:这就是我的时间。再比如,一个盘子里面有无数珠粒,一只蚂蚁正在某一粒珠上,接着走到另一粒珠。于是,蚂蚁觉得它从第一粒珠走到第二粒珠,当它继续走到不同的珠子去,假设它花了十秒走到第十粒珠子。其实,珠子本来都在那里,是没有次序的,蚂蚁把它所经历过的珠子的次序感觉当成它的时间的顺序。每个众生的无量无边的业也是无序的,业果的显现犹如蚂蚁经过无序的珠子,当业所显现无序的境界出现(经历)于六根前,众生却觉得是有序的,觉得业报依次第的出现了,其实那些业并没有如此的次第,而是本来就在那里。换句话说,业的本身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其实,你那过去到未来的无量无边的业一直在因缘变化中,只是未在你当前的身心境界范围内出现,所以你无法觉知而已。是你的心从业海中抓出(执取)不同的业来看,在六根门前一个个、一念念地看,这就形成了你一念接着一念的时间观念。因为人类的共同业习形成共同的时间感受,更让我们确信大家一致的时间感受是对的,其实,不同类众生的时间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法说,时间是不实在的幻觉,我们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
现在再讲回:“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中的“心”,一般人执著认为我们能够思考的第六意识才是心。但以佛法来说,心不只是如此,眼睛看的也是心知,耳朵听的也是心知……即六根的作用都是心知。这是生灭变化的心,也是我们迷惑的时候所知道的心。它是一种转换,是我们过去的业、习气以现有的六根的方式把心的显现转换成境界,不同的习气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转换,然后心中的想心所就说: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我想到了……这些都是不实在的。当你除去了这个转换,那么,就什么也不是了。为什么呢?如果是畜生,所看到的东西跟人类的不一样;如果是饿鬼,所看到的东西也跟人类的不一样……各种众生有不同的转换,有不同的能力,各个看到不一样,那么,你说谁看到的才对呢?我们人类当然以人类所见为对,天人就必定以天人所见为对,鬼认为它看到的才是对的。到底谁才是对的?统统都不是。当全部的转换都除去之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上我所提到的,当这些思惟、知识都拿走,不依器官来转换,你就会知道:噢,原来你和一粒原子(微尘)一样,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关系!因为我是以原子来说明,所以说成原子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原子没有范围,原子并不把自己装进原子里面。如果原子的存在只在原子的范围里面,那它肯定就不能够影响月球。所以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在互相影响,没有所谓谁的、不是谁的。没有所谓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心不分你的、我的,统统都不是。当我们用六根转换后的方式去了解,结果变成有三心可得。因此,三心不可得,是指通过你的六根转换后得到的心相与法相,都是不可得的幻化相。如果你对六根所得到的幻化相都不执著了,是否另外有真理可得?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离了六根所知,无相可得,没有谁是谁了,然而无相并非一切皆空无的无相,是无相的心幻化无相的法,此心即一切法本具觉性,觉性不依六根而有,是万法的实相,佛称它为法界光明。这法界光明是除去幻化相的执取后就能见到的真理吗?不!如此纯一的真如法性,无幻化相可除,不见假真,无是非,何来真理?
佛法说时间是六根感官错觉而产生的概念,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论》中用逻辑推理,以时间上的矛盾来破除时间的概念。因为这些逻辑推理很复杂,在这里不够时间谈论,那么,我就以业更进一步阐释“三世”的问题:
关于时间,很多人认为它是很真实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佛怎样说我们众生的行为。佛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业,就是过去所做的业力因果,造成我们有今生。我们今天同坐在这里,是由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业海中的某些业现前而看到的。就是说,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并非全部现前,只有跟我们现前所看到的境界有关的业才现前。那么,那些没有现前的业是怎样的呢?前面我说过,如果你在这个世间修弥陀净土法门,那么,当你今生死后,就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你在此世界修持的当下,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开始生长,等到你往生净土,就化生在此莲花里。目前你无法看到那朵莲花,那是因为你只看现前的人间境界。就是说,你做了一些影响极乐世界的业,使到极乐世界里与你有关的那朵莲花生长。因为你只能看现前的境界,并且当成是你的现在,于是,如今已在极乐世界生长的莲花,被当成是未来才有的事,好像目前跟你无关。等到你往生那边化生的时候,你说:“噢,如今我莲花化生,是我过去在娑婆世界时修了净土的业!” 可见未来的业在当下的每一刹那中变化。
同样的,我们今生在这里,也是因为过去做的一些业,现在我们受用这些果报。以佛法来说,有所谓的引业、满业……各种解释。众生的业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因缘组合,好像我们这一班人,就有这一班人的因缘;你回到家里,有家里的因缘。但是你那迷惑的心不理其他的业,只执取六根现前所观察的业为境界,把这一刹那的境界当成真实的现在。就是说,现在你和我在这里,因此没有看到家人,然而,由于你跟家人有过去的业力因缘,虽然你没见到他们,你依然和他们保持业的联系,此(只在六根前过去而实在不曾过去的)业的联系现在依然持续变化与发展。眼前的业、过去的业及未来的业,都在现在的每一刹那中变化。我们的业习执著六根,执取境界,就只看眼前的业,才当成是我们目前的现在,其他的我们不看。现在你去想想一下,那些不同的业因缘是不是当下都在进行中?比如你家里跟你有关的业因缘,现在虽然不在眼前,但当下都在进行中,明天跟你有关的业因缘当下也在进行中,昨天跟你有关的业因缘当下也在进行中。但是你只认取眼前的境界为现在。你那迷惑的心把一幕一幕的境界,一念一念地顺序排列起来,以为那是外在的时间性,你是如此地感觉时间的过去、未来与现在。
如果我有天眼通,我以神通来看你的业,看了你一百年后的因缘,然后再看你一百年前的因缘;当我以神通看的时候,虽然是看一百年后的境界,却是我当下的第一秒钟;下一念看一百年前的事情,却是我现在的第二秒钟;你的过去和未来的某时变成我当下时间中的第一秒和第二秒。即使你没有神通,也是一样的,你目前看到的一切,是你过去无量业缘中的某个境界现前,变成是你的第一秒;由于心执取而无法自在做其他选择,只能追随同一个业缘,于是无法摆脱这境界而再看下去,结果你认为是现前的第二秒。在你认为目前的第一秒和第二秒,只是因缘的延续演化,而你觉得是现在。但是有神通者不一定是如此,他们能选择看你业里百年前和百年后的某个业缘,当时在他的感觉上不过是现前的第一秒和第二秒。所以说,时间是通过六根得来的错觉,它的前后次序是六根的错觉所告诉你的,实际上,时间并不如你现在所感觉的次序那样。时间是如此,生死轮回也是一样,它并不是如你想象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次序。因为我们执著身心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在感受上如此,就觉得时间与生死向前进。
刚才我说,我们无量无边的业都在发展、都在前进中。我用发展、前进来描述时间的情况,而时间的前进也不是如你想象、感觉那样。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并非依你的时间前进,只是我们身心六根的结构,使我们得到时间的概念。因此,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固定的作一条直线前进。如果我们有神通,就可“截取”前面、后面来看,如果我先看你的未来,然后看你的过去,于是时间之线就不成线,因为我的时间之线与你的不一致了。
假设你在过去造了一个恶业,想通过修忏悔法门来转变,然而,如果你认为过去所造的业已经过去了,那么,怎能通过现在忏悔和修行来改造它呢?由此可见,它并不如你想象是过去了。又比如我过去杀死了一个人,今生死后要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是佛法说,众生可以通过修行,摆脱去地狱的业,于是我今生努力修行,能摆脱过去的杀业而解脱生死。因为修行就是影响我过去的业,也因此才能够改造业,可见业并不是如你所认为,它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内心感受到所造的业已过去。你也可以在过去的业因中进一步创造将来,即现在你通过做某些业加强(你以为过去了的)某些业因,使将来得到相关的果报。一切业都是如此地被继续与创造,业不会因为你觉得过去了而停顿着。造业与受报在你的六根时间感受上是过去、现在、将来,然而,现在的你时时刻刻都和你所有的业保持联系。就是说,你所认为的现在所做的业,竟然能够创造未来、能够改造过去。从这一点就说明:对于业的活动来说,没有过去与未来,所有的业力一向都在继续前进中,而不在三世里,但却被六根看成有业报三世。我们所认为现在的身心行为,能够影响我们的过去,也能够影响我们所以为的未来。其实这说明业不曾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只是我们的六根境界那样的分别。所以在业的作用中,没有时间这回事。
我们无量无边的业力会前进,是具有觉性的心在推动,对佛来说是心的显现,对凡夫来说是烦恼造业与受报,以现代科学来说是能量与粒子形成万物。在此心的显现中,我们迷惑执著某个境界,就以为我们在里面生活。佛菩萨能够一念知道一切,这就犹如在一个原子中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与它的关系。空间也和时间一样是六根境界,如果你摆脱六根的境界,就会发现时间、空间是不可说,是幻化不实的;反之,落入六根境界里认为时间、空间是存在的。
前面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同时我也提到三时也不可得,即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得,不能成立的。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能打破自己原有的时、空、心、物等观念了。唯有抛掉这些由六根境界的限制得来的知识,你才能进一步明白为何过去到未来那么无量无边众生的无量心念,佛都能知道,原因就是三时本一念心造就。而且诸心非心,心与万法原是一心法界,凡夫与佛皆同一法界。佛能知你,你也能知佛,所以诸佛从此经出,诸经从此心出。你虽听闻佛说,但是佛未曾说,你未曾听。皆是一心演万法,他演的是佛,你演凡夫,可惜你忘了只是心在幻化演戏而已,结果执取那幻化的苦恼身心,只见到凡夫与佛,不见那就是心,此心即金刚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问:“如果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极了!”佛随即说:“假使福德有实在的,如来就不会说他得福德多;因为福德没有实在的,所以佛才说得福德多。”
什么叫做福德有实、无实?当我们修福业时以为确实完成某个善行,那么,我们就可以数得到多少福业。我们认为无量无边福业,还是有限量的。只是因为我们无知,认为不可以数;如果有神通的人,他要知道,就能够知道。曾经有一个外道指着一棵树问舍利弗尊者:“树上有多少叶子?”尊者连算都不用算,就说出树叶的数目。那个外道很聪明,他摘下一枝小树枝再问:“现在树上还有多少叶子?”尊者也不用算,就讲出叶子有多少。外道把尊者前后所说叶子的数目相减,减完后,他再点算摘下的那枝小树枝上的叶子,结果一点也没错!前面提到有相布施的无量无边福德都是可以数的;无相布施才是无量无边的福德,就算有神通的人也无法估量无相的福德。
佛在前面几次讲到无住生心的福德无量,为什么佛要在此处说福德无实?原来无住生心的无量福德,是因为在六根境界里修无住心,才可说福德的有量、无量,一旦离开六根境界,实际上福德是不可得,因为三心都不可得。不只是福德不可得,乃至无量世界、无量众生、世间一切法皆不可得,佛讲某个法的多、少,是因为我们众生认为有法的多、少,佛才随顺我们说的。佛跟我们说福德多和少,而福德是不实在的,福德只是心的幻化而已。凡夫所谓的多和少是实在的,佛说的多和少是不实在的,两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问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身相中见佛吗?”须菩提答:“不可!如来是不应以具足身相而见的。”为什么呢?佛以三十二相的身相在人间出现,而我们说佛具足三十二相。其实一切都是因缘,佛是以无量无边的功德、累积很大的福报而得到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执著有佛、有三十二相,那我们就可以说有佛具足三十二相。佛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众生,只是众因缘的聚合,三十二相同样也是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某个人在造业,绝非是他个人想要造,就可以造业;必须有众多众生的因缘来配合,他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其他的众生配合,任何人什么业也造不了。佛的三十二相是依众生的因缘而修成的,因为佛修三十二相时有缘众生也在场,这些有缘的众生就可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并非佛个人能够成就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说是佛自己做的。因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分别,说这是佛修成的,如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看佛。所以须菩提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在此提醒大家,不可以具足身相见佛,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前面的具足身相见佛,是指以三十二相——佛身,来分别什么是佛。佛又进一步问须菩提:“可以从诸相的具足中见佛吗?” 此处的具足诸相见是指见佛的种种事业功德,比如佛的威仪、慈悲、智慧等等,这些事业功德让众生觉得有佛来度化他。
须菩提答:“不可!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而见的。”众生迷惑六根的境界,就分别你、我,所以每次发生事故,就找肇事者,比如世界大战是谁造成的?又比如打胜战的是未战死的将军,绝对不是阵亡者,所以一切相就是这样分别成的。因为我们执取相,就寻找这个相是谁行动、谁被做、谁做等等;这也就产生在修福报中,谁是布施的,谁接受布施,布施是怎么回事……这些种种的相,而我们就用这些相来看,认为佛在说法度众生。因此须菩提更进一步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只是众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诸相具足。佛在此提醒大家,佛不可以诸相见,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事业。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与度众生都是佛的事业,前一段经文说不可以佛的事业认为有佛,现在以说法为例。佛对须菩提说:“不要以为佛会这样的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的法。\’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人以为佛有所说法,就是在谤佛,不能了解佛所说的道理。”即是:说者没有说,听者也没有听。
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们是通过六根境界转换后才有“佛在说、我在听”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执著六根境界认为有说有听,就说佛有说法。实际上,阿罗汉已觉悟佛与众生都不可得,只不过是种种因缘在作用罢了,没有实在的说法与说法者,菩萨当然也知道无说无听,而你却说佛在说法,这就是诽谤佛。
其实就算你还未解脱,也不是有一个你在说话、听话,一切都是因缘的作用。在这些因缘作用中,凡夫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说“我在听、他在说。”佛觉悟一切皆是心的显现,没有所谓我在说、他在听这回事。所以说,如果认为有佛在说法,就是谤佛也在迷惑中。
在大乘经典中,经常以此喻来说明:太阳的光照着地球,太阳没有说:我要照着地球,使树木生长。但是树木却因有阳光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花丰果累。以佛法来说,太阳照耀与树木茁壮成长,这一切因缘作用,没有所谓谁向谁做了什么事情。简单一句话就是:没有一个法能够做另外一个法。在因缘中,我们说这个法做那个法,是因为迷惑有能做以及所做的法。在因缘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称为做,好像氢和氧结合起来变成水,并不是氢和氧做出水。在这样的因缘变化中,没有谁能做谁!但是我们认为有作者、有被作者、有受者等等。其实没有实在的人在说法,也没有实在的人在听法。不只佛不曾说法,实际上,你也不曾听法。
因为一切皆是一心法界的幻化显现,显现的万法无自无他,无说无听,只是迷惑者执取根尘识而见种种因缘,才认为有说有听。一心法界的显现中,显现了迷惑者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明了根尘识的幻化因缘里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法可说,假名叫做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承接前两段经文的“佛不可以具足身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者;“佛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事业; “未来闻说此法生信心者” ,进一步说明无实在的众生在听法。
年高德长的,智深戒净的,以慧为命,名为慧命。慧命,与前面所说的长老,为同一梵语的异译。尔时,慧命须菩提问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有没有众生,听了如是法后,而生起清净信心?”所谓众生是分别心得来的见解,须菩提已不执取众生见,在此为了提醒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者而问佛。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言:“此有信心者,不是众生,也不是不是众生。”为什么称为众生呢?佛告诉须菩提说:“众生执取自是众生者,如来说彼非实有的众生,只是执取心自称为众生罢了,佛随顺此执取心也称它为众生。”原来一切所显现的法皆是心心互相含摄的一心法界,所以非众生。有一类心执取显现中有法是众生,依然是心心互相含摄,所以非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讲到一切圣贤无所得而得,解释修行者的心于法虽无所得,然而业力得成就因果,觉悟者心虽不执著而因果宛然。这样的因果宛然是永远继续吗?如果觉悟者的因果宛然是如此的话,他哪能解脱呢?其实不然,为了更确定无所得,所以须菩提问佛:“佛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并没有一个法得到吧?”一切法都在因缘变化中,成佛不过是众生见到佛的因缘成熟,就看到某众生成佛了。众生见到了就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谁修行得了什么而成佛的?”如果你没有执取是“众生变成佛”,就没有谁得了正觉而成佛这个问题。可是有人会认为“就算我不执取有个众生修成佛,可是至少他是起先未觉悟,后来得到觉悟吧!”
真正说来,佛觉悟时,不但佛不可得,连觉悟也不可得,不但觉悟不可得,而且连“不再因果宛然的涅槃”也不可得,乃至未解脱时,因果宛然的生死也不可得。这样说不是拨无因果吗?如果你顽固执取因果为实有,我就要提醒你——涅槃是因果吗?不!是迷惑的心造就因果,而见到有生灭的因果,觉悟者知道是迷惑的心成就凡夫所见的一切法,凡夫却以为是(心境之外有)业力成就心境等因果现象。所以说凡夫迷惑在心境对立的生灭因果轮回中,罗汉入不生不灭的涅槃,菩萨入法界的无住涅槃,佛觉悟万法本来是一心不二的圆满清净涅槃。出世间的涅槃与世间的因果都是为迷惑者而建立的佛法,结果众生对涅槃与因果生起有无是非的争论。千万别以为迷时落入因果,悟时跳出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只是某一些心念认为自己是迷惑罢了。大乘经典中说:你本来就是佛,但是你不承认。你不但在思想上不承认,而且感觉到自己肯定不是。以佛的眼光来看,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但在凡夫看来,是有种种的差别。如此,我们才有:“既然成了佛,必然觉悟,连觉悟都不可得,那还成什么佛?”的疑问。
我们要清楚此经是为最上乘者说,以最上乘法来说,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佛,不是有一个迷惑者后来得到觉悟,也不是有一个众生本来觉悟后来迷惑,是一切法皆是心的显现,心与法不二,本来是在觉中,所以觉悟者能见到本来面目——法界本具觉性。所以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觉悟是法界万法本具的觉性,对迷惑而名为觉悟,然而迷时本来不曾有个迷者,觉悟不在悟时得。当觉悟到一切法都是觉,没有迷悟对立时,也就没有觉悟的踪迹了,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觉悟必定是见到佛与众生同在大觉圆满中。所以最上乘的佛法说:“一切法本来是解脱。”一切法不曾绑住另一个法,有无量法是你的见解,烦恼说是这个束缚那个,那个束缚这个。在迷惑者所见到的因缘变化中,实际上不曾有一个东西能够束缚住另一个东西。在迷惑者的境界里只要有因缘,它们就发生作用,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迷惑者就认为:我被烦恼束缚住、我要解脱、我要觉悟……实际上每个法都能够知道另一个法。这句话怎么说呢?迷惑时的万法互相因缘作用时是不分彼此,迷惑时的心与心互相因缘都能够互相知道,本来每一个心都知道其他的心,但是迷惑者执著那个思惟念念生灭的心,就认为这个才是我现前的心,所以就不能了解真相。
我再度用原子来比喻:一个原子受到三千大千世界其他原子加给它的磁场、力量,它接受到——知道,所以说它知道和大家的关系,它就处在与大家相关的某个位子,那么,一切法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有觉性,一切的心也有觉性,它们都互相知道。如果其中一个不知道,世间的因果就不能成立了。为什么呢?众生各有各的种种心,各有各的种种业力因缘,他们如果没有互相知道而联系起来,就不能见面、不能认识,不能有机缘碰在一起……就是说,在法界心中,每一个法没有所谓你的、我的,每一个法中都包含了其他法所具有的一切存在,所以在每个法中,都必须知道另一些法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法都知道另外的法。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在觉中,没有所谓的迷惑。
一切法本来就是解脱,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的差别。因为一切法本来在觉中,凡夫所以为迷惑的当下就在觉中,只是迷惑的烦恼说“我在迷中”,所以当放下这些迷惑时,你就知道:万法本来就在觉中。因此,一切佛觉悟的时候开示说:“我不是在成佛的时候才觉悟的。”因为本性(心性)本来就在觉中。不但如此,而且佛更进一步说:“一切众生与佛一样,本来都在清净平等的圆满觉悟中。”觉性本来遍十方,所以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不见有觉悟者与觉悟的法,乃至于连迷惑者及迷惑的法也不可得,只见本性大觉圆满。这就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名(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个(本来圆满觉悟的)法是平等,没有高下,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说,心、佛、众生都是一样没有差别的,万法互相含容,都是法界心的显现。凡夫通过六根来认识心的显现,那就有差别了。佛知道这些都是心的显现,心与心之间都知觉对方,都含容对方,没有所谓一个、二个、三个……不是一个拥有全部,也不是无数组成全体,是一切法不可分割,每一个法皆无自性,其共同的本质——法性,是平等觉性,觉性是无自无他、无极大与极小、无全体与部分。就是说,这些业力、心力、佛力都是一种势力能量,都是一样平等觉性的能量,都是觉性所显现,显现出的万法都没有差别地互相因缘,所以万法与万法之间是没有一个会被遗漏地互相影响。此平等法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可得,所以说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法没有一定的标准,比方某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如苍蝇传染霍乱,蚊子传染疟疾,我们就认为苍蝇和蚊子是害虫,那是以人为本位而说善恶好坏。如果以其他动物,如猪为本位来说,猪认为人是“害虫”,因为人类把它们当成盘中餐。人类所谓是非善恶等等事物,都以人类的利益来分别,这就是善法之所以是善的由来。所以佛法说:凡夫追求快乐的果报,能够给予众生快乐的法,都是善法。以修解脱道的人来说,与修解脱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至于世间人所做的布施,在修解脱道者而言还是会轮回,不绝对是善法。以修菩萨道的人来说,则是与修菩萨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反而有些与解脱道有关的法,因为会障碍菩萨利益众生,所以对菩萨来说是恶法。
我举一个听来的故事为例子:两位比丘要过河,看到一个女人掉进河里,她不会游泳,在水中拼命挣扎求救,一位比丘马上跳进水中,把她救起来,抱她上岸。另外一位比丘看到,说那位救人的比丘犯戒。然后,两人再渡过河去,那位比丘还在念念不忘,说救人的比丘犯戒。因为在比丘戒中,抱女人是犯戒。如果比丘起心动念想抱女人,这是烦恼,一个修解脱道的人想摆脱烦恼,这在他来说是恶法。但是,当时那位比丘救人心切,赶紧从河中抱起那个女人,怎会是恶法呢?所以善、恶业不是以外表的行为来判断,乃至心念的善恶也没有一定的准则,只能以果报的苦乐来判断业的善恶。
所以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没有真实性,是一个名称。能够帮忙你成佛的法,就是善法。善法并不是分别是非好坏后,依众生共同利益而认为好的法,叫做善法。比如在你的修道过程中,有很恶劣的环境,然而这个恶因缘,可能使你发起更勇猛的心念来修道,但是你认为恶劣的环境是不好的。又比如有某个因缘使我堕落,然而在堕落中,可能使我生起厌离的心而去修道。假设我造了一些恶业,某一世做妓女,觉得很苦,就想要修行,然后就精进修道。可是在你看来,做妓女是不好的。所以,不要只依善恶心来分别法的善恶,依凡夫的分别心所建立的善恶是相对的。然而,依佛法而言,只要能够使众生朝向觉悟与成佛的法,都名为善法。善法可分为:凡夫的人天善法,有解脱道的善法,有菩萨道的善法,成佛的善法等等。总之,能使你朝向成佛的法,就是善法。
如果一个人误会以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去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如果在修道时也如此分别善法、恶法,要把恶法排除掉,那样的心必然是在是非、人我里打滚,这个人是不能成佛的。唯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智慧,修一切善法,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说:“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聚集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拿来布施,不如有人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说本经乃至四句偈的福德,前者修布施的福德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有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量的,如果你能够觉悟到《金刚经》中所阐明的甚深金刚般若——无相智慧,无相智慧的力量胜过你所修的无量无边布施所得来的福报,两者根本不能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前面讲到菩萨成佛时无所得,现在讲菩萨已经是佛了,也没有度众生的念想。佛告须菩提:“你们不要以为佛会作这样的想:‘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可以被如来度。如果有众生被如来所度,如来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们认为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度化众生,开始先度五比丘,过后度了一千二百五十众,我们听闻到的这些现象,认为佛在度众生。我们不讲佛度众生那么远的事情,就讲讲目前的自己:我们天天吃饭、睡觉、做工,以佛法说,这是种种因缘在变化,你认为我这个众生在吃饭、睡觉、做工,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你所认为的众生在其中运作,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而已,我们迷惑认为有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以为有我,进一步认为这吃饭、睡觉、做工里面有贪嗔痴的烦恼,然后,更进一步认为要除去贪嗔痴等烦恼。然而,贪嗔痴等烦恼也是不实在的,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你却认为是我在烦恼。
比如某人看到麻将,就想要打麻将,那不过是某些因缘遇到麻将,加上喜欢打麻将的烦恼在作怪,心念随着烦恼的因缘生起来,然后就打起麻将来啰!现在我们这一群人,并没有一个东西在这一群人里面操纵,虽然有因缘大家集在一起,有人讲经,有人听经,但是并没有独立一个作主的人在做这件事情,我们的身心是如此,佛也是如此。所以,二千五百多年前当佛在走路、睡觉、起心动念时,里面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人——佛。佛知道“没有所谓的一个我是佛,也不是有个佛如今动了 ‘我要度化众生\’的念头。”然而我们的分别心却说有个佛动念度众生。
所以佛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动了“我先度五比丘”的念头。你们知道吗?在佛教史上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起初不愿意度众生,后来,梵天王就来请,佛观众生的因缘后,得知五比丘先得度,佛才动念去度五比丘。在我们看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了啰!实际上一切皆是法界心的显现,显现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佛在里面起心动念,包括现在的我们,也是这样。种种因缘而于六根门显现种种现象,其中没有所谓的佛在说法,也没有所谓的你在听、你在做工、你在吃饭、你在睡觉,甚至于也没有所谓我的烦恼,本来无我,烦恼怎么是你的呢?一切法皆如此,只是有因缘于是它就出现了,我们一直认为烦恼是我的,如此,就生起要解脱生死的念头。实际上没有众生被如来所度。为什么?佛很清楚,这一切没有实体,皆是心的幻化。如果佛认为有众生可度,那佛就执著有众生了。请记住:本来无我,更没有某个烦恼是我的,烦恼只是一段因缘生灭过程而已。
佛所说的我,是佛的三十二相、佛的身心、佛所做的事业吗?当佛讲“我先度五比丘”时,只是心的幻化显现,没有实在的某个佛在说“我当度众生。”随顺众生的语言而自称我,自称佛,但是凡夫认为有佛在说。当讲到凡夫时,佛为了防止凡夫以为:“佛说我是还没有觉悟的凡夫。”所以佛说:“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凡夫自认是凡夫,佛说没有实在的凡夫,只是一个名称。在种种因缘的聚合中,我们说那是众生、这是法会。我们就是这样去分别、然后执著实有此事。实际上,一切法都没有实体,都是觉性所显现出的幻化因缘,乃至佛亦如是。所以大乘经典说:“当一切佛在成佛的时候,必然会说 ‘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在小乘经典就没有这样说,因为佛随众生的因缘、不同根机而说不同的法。
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佛成道后,首先讲《华严经》,即是讲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因为人类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境界,所以佛在人间不愿意说法。过后,佛才善巧地以人类的语言开示佛法;这些善巧的开示是配合人类的思惟方式、人类的境界的需要而说。所以佛也说,佛所讲的法并不是真理的本身,佛法就好像是指着月亮的手指,如果你执取手指为月亮就错了。实际上,不必由佛来说,一切法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因缘无常。为什么呢?科学也不是在证明一切都在变化吗?可是凡夫执取要有永恒的爱、不死的我,等等迷惑的因缘,所以佛开示无常的道理。但是在这种种的因缘中,千万不要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佛、一个你、一个我,全都不实在!佛在人间说法是依人类所执取的六根境界而说,因此就有人间的佛法。现代人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以为只在人间才有佛法,于是认为离开人所知的佛法是可疑的。可是,真正的佛法并不只是人间佛教而已。请别忘了,人间佛教是随顺六根幻化不实的境界而善巧创立的佛法,是不圆满的佛法。真正圆满的佛法是佛菩萨的智慧所描述的觉悟境界,就是一切心、佛、众生没有差别的佛法。
从凡夫的有相角度看,因缘幻化无固定法相,只有幻化的暂时过程,一切都是过程,佛与凡夫也是过程,凡夫非开始,成佛非结束。在暂时的过程中的佛与万法是不可分割,彼此互相因缘作用。从佛的无相角度看,全是一体的法界显现,无佛无众生可得,不是有佛动念头说:我要度众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前面佛已经说不可以具足相见如来,须菩提长老也知道,但,现在佛又再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答:“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这是长老为了让佛作进一步的解说:“如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圣王不也就是如来?”须菩提当下就领会道:“如我现在理解佛所说的意义,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的。”
转轮圣王可分为: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佛教学者认为在印度史上的阿育王是铁轮王。铁轮王没有具足三十二相,没有神通,只能通过战争,在人间的某个区域称霸。
根据佛法说,金轮王是大菩萨应化人间,因为他修了很多功德,所以具足福德因缘和三十二相,不但自己有神通,会飞行,追随他而来的眷属也有神通。他能降服天下诸王,而不必动用一兵一卒。金轮王不只在人间称王,还能够与帝释天平起平坐。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的时候,相师预测如果他不成佛,就是轮王。以佛的功德,何止能当金轮王而已,帝释天都不能跟他比。但是佛这一生不做金轮王,而是示现成佛度化众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当时,世尊而说偈言:如果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见我——如来,以音声来寻求了解我。见如来即觉悟与佛无别,寻求了解即寻求觉悟之法。由于如来与觉悟皆是无相,以有相求无相就是邪道——不是觉悟的正道。乃至从祷告的声中祈求佛帮助,或求佛协助修行……更是人走入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谓的见如来,不是以色身来见,不是以音声来见,见如来时必须不在六根的境界见。如果在六根的境界中见佛,就是人行邪道。为什么呢?曾经有一回,佛在教导比丘修行的时候,魔王来捣乱,它对佛说:“佛啊,任你怎么教导,都是没有用!”佛问:“为什么没有用呢?”魔王说:“因为这六根的境界,是在我的掌握中。”然而佛对它说:“我教导弟子不在六根境界中修。”因为魔王能够在六根中变化各种各样的境界,它甚至能变化让你看到成佛的幻象。如果你认为在六根境界中,可以修得什么,佛法说,这就是魔王的境界,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同样的,一般佛学家认为佛是人间的佛,佛教是人间的佛教,超出人间的法皆不求实际,这些人都是人行邪道,不知佛为何物?只在六根的见闻觉知中作学问。本经说的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当你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时,其实你就是佛了。
在《金刚经》中,有两处讲到“见如来”,一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二是如果以色、音声来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经典说不同众生所看到的佛身都不一样,到底我们要以什么来见佛?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即在佛面前见佛,所以不会有以什么来见佛的问题。佛涅槃后,佛教就发生了思想分歧,大家讨论“佛在不在”?由此再讨论“究竟什么是佛”?佛在世时,曾经发生一件事情: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大约经过人间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当佛回来人间,佛弟子知道了,都去迎接佛,只有须菩提尊者没有去,他照样坐禅。因为这样,佛对前来迎接的弟子说:“你们不是最先看到佛的人,最先见到佛的是须菩提尊者。”因为有相的佛不过是六根的虚幻相,不是真正佛的本质。
在小乘佛法中,就谈到“佛的色身及法身”,佛在人间的身体,称为色身;有些经典说佛并不执取色身为身,是以法身为身。经中记载佛说须菩提尊者最先见到佛,即是他见到佛的本质——法身。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说,佛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法身。佛在人间的应化身,是八十岁的老比丘,有生老病死,与人一模一样。然而佛的无量功德福报所成就的色身,不应当是人的凡夫身,在佛的报身土的报身是色界最高天的天人所见的,人间的人无法见到。佛在此土的报身是世间最高大、最庄严的身体,那是佛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种种身中的最高大身,就在色界的四禅天中的摩醯首罗天,因为佛的福德、功德力等等,必然得到这样的身。在那里的天人有能力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佛的世界被它们一览无余。那里的众生如菩萨及天人就能够见到佛的报身,这个身也是佛与那里的天人的因缘所成就的。
在人间的人看到佛是八十岁的老比丘,在色界四禅天的某些天人看到的是世间最高大、最庄严的身,四禅以下的天人见不到报身佛。那么,很多人就误以为佛的报身才是佛的真身,认为佛来人间应化的应化身非真身。实际上,也并不是如此。只不过是在那个天的众生的因缘、功德,就看到佛是那样的身。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它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佛身。佛是随着众生各种不同的因缘,出现不同的形相让众生看到,并没有某一个身是真正佛的身。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认为释迦牟尼佛住在报身土。请弄清楚,佛不住在任何处,千万不要弄错!如我曾说过,地藏菩萨的很多分身集合成一个地藏菩萨,在如此的变化中,你不能说哪一个分身才是他的真身。
如果你以色、音声来找佛,执取佛最庄严的身为真身,那么,在佛的无量身中,摩醯首罗天的报身是真正的佛身。可是,那些都是有相的佛身,是觉性的显现,而真佛——觉是无相的。如果你不以色、音声(外表)来找佛,那到底以什么来见到无相的佛呢?其实见到佛(如来),就是见到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心与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觉性,这才是真正见到如来,称为见法身——无相身。如果你以各种各样的庄严的身来见如来,都是错误的!所以说,以色、音声来找佛,这些都是本经所说的人行邪道,即三界六道凡夫以迷惑于六根所见的佛为真佛。
真正的佛与真正的你都是无相,同是一心法界。所以,当你见到自己与佛没有差别,众生与你也没有差别的时候,你就见到:噢,我本来就在觉悟中,原来我就是佛,我本来无相,一切众生皆是佛,不是你、我、他之中的某一位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你见到一切都是心在变化。除此之外,没有所谓的谁不是,谁是。所以这里的“见如来”,并不是见到一个有形相的如来,而是见到心的本性,即见到一切佛的本性,真正佛的本质——心幻化遍满十方。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紧接着说:“假使这样想:佛是不因诸相具足而证得正等觉的,那可错误了!”佛在经中曾特别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的外表见如来。很多人就会因此而生起断灭见,认为三十二相只是虚幻的外表,成佛时自然具足三十二相,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不需要修与三十二相有关的福德。这些人以为世间幻化不真实当中,我本具的佛一向存在,不必去修道觉悟,也不必修与三十二相有关的福德,以为一切本来具足,这是错误的!成佛是有相的有为法,是要具足种种功德、种种福德、种种因缘,才出现三十二相,以及成佛的境界让众生看到。并不是只要有智慧,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够成佛。佛、众生与一切法都是无相,可是成佛是迷者的境界里的有相因果现象,即在迷者的境界里有众生、有佛的种种因缘,于是众生才能见到佛;反之,就算佛有种种功德、种种因缘,众生没有因缘,也是见不到佛。见到有相的佛是因缘法,不是佛个人的事情,是众生与佛的种种因缘的配合下,而形成的因果现象。要具足种种因缘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