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佛解释了:发心让所有种类的众生皆入无余依涅槃。佛经中根据生的方式和存在方式的不同,将所有众生分为九大类。根据生的方式的不同,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人和牛马等属于胎生,鸡鸭等属于卵生,昆虫多属于湿生,即从湿气中出生,蝉、蝴蝶及诸天等属于化生,即变化而生。根据有没有固定形貌的物质身体,分为两大类:有色、无色,有色就是有一定的固有形貌,像我们人类一样,可以看见有一个身体,指色界天。无色,在这个宇宙里面还有没有身体但是还有心存在的众生,如无色界天,是天上的一种众生。还有根据想,就是感知觉的有无,分为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三类。有想类包括所有有感知觉的众生,无想类指属于色界四禅天的无想天人,住在没有感知觉的定中,前半劫生,后半劫灭;非有想非无想类指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住于非想非非想定中,没有下界粗的感知觉,但还有微细的一点感知觉。这九类众生,我发愿都引导他们进入无余依涅槃,叫做发菩提心。灭度,即寂灭而度到涅槃。
涅槃,是梵语的音译,译成汉语非常难,一般译为圆寂或者寂灭,但是意思也不是十分准确,所以还是用音译。涅槃的解释有一百多种,有一个意思大概就是道教所说的长生不死,还有无病、无苦恼、极乐等意思。最根本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因为只有不生者才能不灭,有生必然有灭。
不生不灭叫做寂灭,它是一种什么呢?非常难以言说,涅槃最根本的性质就是不可言说。为什么不可言说呢?因为我们所有的语言,都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符号,它建立在大家共同的感知觉之上,我们大家共同的感知觉都是一样,在这共同的基础之上,形成共同的语言,比如用“人”来表示各种各样的人,用“男人”来表示各种各样的男人。
凡是语言所表达的东西,都是大家的感知觉里面共同有的。而涅槃是一种心灵体验,这种体验在我们大家的感知觉里面从来没有过,佛经中叫做“未曾有法”。这是所有的人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心灵体验,所以不能拿大家共同都有的心理体验的概念来定义和描述,你说它是一种快乐吧,它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各种快乐完全不一样;你说它是一种精神境界吧,它又跟我们所理解的精神境界不一样;你说它是某种物质吧,更不是。那么,涅槃究竟是什么呢?
大乘经里面最明白的解释,就是“解脱心”,就是说它还是一种心,或者心灵状态吧,当代的西方心理学把它归到“意识转化状态”里面,就是把平常的意识转变成另外一种特殊的意识,意识转化状态有多种,涅槃也被归到其中的一种。这里的意识,并非佛学所说第六意识,而是“心”或精神的泛称。
就是说,涅槃是很真实的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解脱心,就是解脱了一切束缚我们心灵的绳子的心,它最基本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我们的心是一个不断生灭变化的活动过程,而涅槃不一样,它不生不灭,永恒如此,叫做寂灭,是完全的、圆满的寂灭,称为圆寂。
正因为涅槃永恒如此,超越了时间、空间,超越了物质、心理,所以它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消灭,那么证得涅槃就获得了永生,不是身体永生,而是解脱心永生,佛教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肉体的存在,必然有生老病死,成仙升天还是有一个身体的,有身体就不能避免生老死,只有涅槃才能超出生死,避免一切痛苦,它是永恒快乐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解脱的快乐,比世间的一切快乐都要高级,是不依赖任何条件而自然涌现的一种快乐,而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而获得。
事业成功是快乐的,但是必须要成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当你不成功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快乐。其它的快乐,也都是这样。
涅槃分有余依、无余依两种。有余依涅槃,简称有余涅槃,是心灵达到涅槃,获得解脱,但是这个解脱心还是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肉体。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也还是有他的肉体,这个肉体是他过去所造业的一种果报,有这种果报,那就还要受这个肉体的束缚。
因此,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也还是有身体上的痛苦,当他害病的时候也照样有疼痛,当他要不到饭的时候,肚子照样饿。如果他长相丑陋,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也还是丑陋。但是,他的内心是快乐的、超越痛苦的,叫做有余依涅槃。到他临死的时候,不用电和柴火,用修成的三昧真火,自己身体出火把自己烧成灰,只存在一个解脱心永恒存在,没有物质身体,叫无余依涅槃。
进入无余涅槃如何存在呢?死后去哪里了呢?准确的回答是无来无去、无在无不在,它超越空间、时间,所以不能用我们固化的时空概念来界定。《杂阿含经》中佛曾有回答,说解脱者之识(心)不去东南西北上下,意谓解脱心超越时空。《瑜伽师地论》等解释说,进入无余涅槃者寄住于无色界之顶(亦称“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天,或者住于三界外的净土。总之绝不是一死永灭,而是长存不死,可谓真正的长生不死。
如果一个人发了这样的心,志愿把所有的众生,不仅仅是人类,还包括所有的动物,及地上的神仙鬼怪、天堂里的天人等有生有死的所有众生,都度到无余涅槃,便叫做发菩提心。无余依涅槃当然要比有余依涅槃快乐,是生命的究竟归宿,发心把众生都度到无余依涅槃,叫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真实发了这个心,就叫做初发心菩萨。
佛教把众生(梵语萨埵)叫做有情,就是有情有识有心者,其他的众生都是没有觉悟的,而菩萨是自己觉悟也想要其他的众生都觉悟,所以叫做觉有情。菩萨分为三种,初发心菩萨不一定有普度众生的本事,只是发了普度众生的誓愿,以普度众生作为自己的理想。中国老百姓大多数对菩萨是曲解的,只认为庙里的那个神像是菩萨,或者把自己崇拜的所有的神都称为菩萨。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上面所发普度众生皆到无余依涅槃的菩提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因为它只在世俗层面,以所度的众生、能度的菩萨及度众生这件事为实有。仅发这种心,是不能成佛的。菩提心必须与诸法实相或法性、真如相应,才可以结出成佛果实,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即最殊胜的真理,或称“第一义”,即佛法的第一真理。
佛法诸乘,大体都把真理分为两个方面,称“二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相当于真理。一个方面叫世俗谛,简称俗谛,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世间万有的结构、差别、运作规律等,为从世人通常认识的角度所见的真实,如实了达这些的智慧称俗智、差别智。
另一个方面叫真实谛、胜义谛、第一义谛,简称真谛,讲万有不变的体性或本性,亦即法性、实相、真如,了达法性的智慧,《阿含经》中称为“涅槃智”。真、俗二谛一体两面,犹如手心手背,合为一个真理。或将二谛一体不二或超越二谛,称为“中道第一义谛”,简称“中谛”。解说、学习佛法的次第,应该先入俗谛,次入真谛。这里讲发菩提心,即先说世俗菩提心,后说胜义菩提心。
此经中说佛法,处处都是二谛合明,讲真谛时,用“遮诠”即否定、破除的方法,以“即非”、“则非”否定之;讲俗谛时,多用“是名”肯定之。
胜义菩提心如何发起呢?从破除世俗菩提心所摄的诸相发起。下面就用遮诠、否定破相了,破的是与世俗菩提心相关的诸相:即使发了菩提心,如果有任何对相的执着,那么就不是菩萨。“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像地藏菩萨那样,发愿度尽所有的众生,即使把所有的众生度尽,都成佛了,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被你度成佛。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破除对众生和度众生这件事的执着,执着于有一个众生的实体可度,有一个能够度众生的我,那是不能够度众生的,那不叫做菩萨,因为没有金刚般若,没有金刚般若是不能度到彼岸的。
菩萨如果把众生看做只是众生,那么他自己就会产生能够度众生的“我”,由此产生我慢,增益烦恼。如果众生就是、只是众生,有其“众生”的自性,亦即本来不变的实体的话,那是不可能成佛的。没有看到众生的本质和实相、众生本具佛性的般若智慧,是不能度众生的。认为实有众生可度,是一种执着,一方面执着于所度的众生,一方面执着于能度的“我”。
原标题:传承|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