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二)

金刚经讲解2年前 (2022)发布 陈兵
126 0 0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奇妙的宝物或实物。既无所得的实法,也无能得的某某人之实我。如果有能证菩提的某某人之实我,那么多劫之前,燃灯古佛便不会给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来于什么时候成佛,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佛时,为悉达多太子身,早已非燃灯佛时的受记者——一位贫女了。燃灯佛给悉达多太子的前身授记,也只是假名而已。

  佛本生故事载: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出世时,生为一贫女,为供养燃灯佛,她变卖衣物,所得之钱仅够买一枝莲花,在燃灯佛经过的路上,她以自己的秀发布地,供养给佛莲花,得到佛的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于贤劫之中成佛,号释迦牟尼。至于佛所证真实之法,本来超越了名相分别的言思之境,若有相可见闻觉知,可言说表示,其性质也同世间有为法一样,因缘所生,心识所变现,亦如梦幻,若执为实常、离心实有,亦同执世间相为真实,堕于我法二执。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利乐有情,是大乘经中所说菩萨的理想,直到今天,尚被作为响亮口号,高标在大乘佛教的旗帜上。大乘经中说:菩萨不仅须庄严自己所在的佛土,而且要发愿庄严无量佛土,乃至庄严全宇宙一切佛土。佛土,也作国土,庄严,为美化之义,庄严佛土、庄严国土,或“严净国土”,是说将丑恶的、污秽的、有诸多缺陷而不理想的国土,改造成、建设成美好的、清净的、理想的国土,即所谓净土。庄严佛土,即改造世界、建设理想世界,有建设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意味。

  诸大乘经中都教导菩萨必须庄严佛土,为什么须菩提回答说菩萨不庄严佛土呢?因为庄严佛土,是从世俗谛讲,而从胜义谛讲,菩萨、佛土毕竟空故,并没有所庄严之国土的实体,也没有能庄严之菩萨的实体,所谓庄严佛土,只是就世俗谛,假名庄严而已。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因此,以庄严佛土、利乐有情为职志的菩萨,应该这样生清净心: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妄心、烦恼心、无明心,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是此经所示持心的诀要,即开头须菩提所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诀要。

  “住”的意思是固化,我们的认识从来是固化的,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物质就是物质,认为只是这样,确实是这样,这叫做“住”。而我们认识到的各种相的实质,不过是色、声、香、味、触、法的组合,是我们六大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所分别的一种符号:眼睛认识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产生触觉,意识分别一切(法)。

  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因缘所生法,并非所认识对象的绝对实相,而能认识的心,也是因缘所生,非未被污染遮蔽的真心、本心。

  为说明为什么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佛比喻说:就像有人其身高大,大如须弥山,这样高大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回答:是大身,为什么?因为佛说大身即是非身,只是假名为大身。

  为什么大身即是非身?所谓身体,乃五蕴和合、刹那生灭的过程,只是众生心识中所现的假相,其体性毕竟空,其实质乃是心识运作所显现,并非众生妄识所执着的大身。即便是大身,其大小也是就地球人的身体,比较而言,尽管大如须弥山,比起“白毫宛转五须弥”的阿弥陀佛报身,还是小身。身体的实相,本来无大无小。

  菩萨持心,要不住于感知符号所组成的相,而又要生其心,生什么心呢?生清净心、善心、菩提心。何名清净心?虽然了了常知,知见一切,而看破一切的真相,不执着一切,不被无明妄执、烦恼妄情所污染,从此无染心常起正念,起善心,生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是名“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中“无所住”是般若,是心之体性,“而生其心”是方便,是心的妙用,般若、方便一体不二,体用不二,方为真正的明心见性。

  无住,被禅宗、大手印法等奉为持心之要。《坛经》以“无住为本”,何为无住?六祖解释说: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心若于任何境相稍微有住,便被彼相所缚,不得自在。住男女相则被男女缚,日思夜梦,情焰烧心,不得安宁;住金钱相则被金钱缚,营求不得,便生懊恼,见他人有钱则嫉火中烧,得钱时又怕盗贼水火;住名、住权位则被名、权位所缚;乃至住佛相则被佛缚,急欲即身成佛,成不了时便灰心丧气;住涅槃相则被涅槃缚,沉空守寂,灰身灭智;住度众生相则被众生缚,众生难度时便生疲厌,度化有成时则生我慢。唯有一相不住,一物不着,“不住”相亦不住,则解脱自在。

  不住相,并非一物不思,一法不见,身如藁木,心若死灰。若如此,则又被空相、无念相所缚,着“无记空”,《坛经》说得好: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原标题:传承-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