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三)

心经讲解2年前 (2022)发布 明向法师
109 0 0

  我们继续学习“总持分”的第四部分“明所得益”:“度一切苦厄”。

  前面已把“苦”分了几种不同的类型来解释,有: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苦;三苦;八苦;小三灾、大三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苦,但更重是要认识苦的根源,只有找到苦的根源,我们才能解决苦。认识苦的目的是令我们发起出离心,但不等于我们马上就能够解决问题。要解决苦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召感这个苦的原因——它的根源所在。

  上节课讲到一切的“苦”是因为众生迷执五蕴色受想行识而来。

  实际这五蕴都是缘起生灭之法,并没有实体。但众生在五蕴身心里执着有个实“我”,以这个“我”为根本,产生了“我的”种种身外之物的执着,于是这个世界就分出了“你、我、他”种种的对立。

  “我执”建立了后,就有种种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都出来了。这种种相的不断的延续、执着,叫做“寿者相”。只要我们没有解脱,没有断除无明,没有断除烦恼,对这些事相的执着会让我们一直漂流生死。

  所以“我执”是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而且这种我执处在一种“无明”的状态,没有办法去断除。“我执”产生种种的“受”;由领受而起种种的“想”;“想”后面的就是“行”;“行”就是造业;造业后面就是“识”,牵引我们受生死种种的苦果。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因为无明、惑、烦恼,使我们在五蕴身心产生种种的我执,所以招致了我们受一切苦厄的结果。只要我们没有破除无明、我执,这种轮回生死因果的现象就一直在延续。

  菩萨是用般若智慧来观照,所以前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我们解决一切痛苦的根本方法,后面才会有“度一切苦厄”的结果。

  我们怎样去除苦呢?

  《心经》就告诉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明白五蕴身心是缘生之法,是没有真实的,是当体即空的,就不被种种自私自利的颠倒妄想污染。我们不被污染,就不会去造作不合理的种种业。不合理的种种业没有,我们自然就不受生死痛苦的果。所以,菩萨能够空五蕴,就能度一切苦厄。因此,这第四句和第三句,它们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没有第三句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没有第四句“度一切苦厄”的结果。我们要从根源下手,是在“照见五蕴皆空”。

烦恼究竟有多少种?

  我们凡夫都是“因惑造业,因业受苦”。那这个惑(烦恼)究竟有多少种?

  惑(烦恼)有三种:

  一、见思烦恼,是第一种烦恼。

  见思烦恼是对凡夫而言的。凡夫被见思烦恼所障碍。见思烦恼的特点是在五蕴身心上执着有个“我”,或者我们把它分细一点是“十二入”(六根、六尘),或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实际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只是开合不同,它们都是解释同一样的东西,浓缩点说就是讲“身、心”。我们众生执着在五蕴的身心上有个实在的“我”,所以产生了“我执”。产生的这个“我执”推动着我们造业,将来召感生死轮回的痛苦,所以召感分段生死。

  所谓的分段生死,是我们一期的生命结束,这个形体它不是连贯的,这一期的生命和下一期的生命形体是不同的,这个是分段生死。我们死后身体送到火葬场烧了,就是一把灰尘,中阴身就另外去投生了,下一世又是另外一个生命形式,这个是分段生死。只要我执、见思烦恼没破,这种分段生死就会一直在六道轮回里延续下去。

  二、尘沙烦恼,是第二种烦恼。

  尘沙烦恼是指二乘修行人还没有破尽的烦恼,是对这种以自度、自我解脱为主的修行人来说的。他们修学的方法是四谛、十二因缘,在这里面起了一个“偏空”的“法执”,得不到心性的大用。

  所以他们在度众生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的障碍,故叫“偏空法执”,不能起大用,不能知道众生的根器。罗汉成了圣贤,但还有很多的习气未完全断掉。另外,他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没得比。佛可以知道无量劫众生的根器、宿世的因缘。

  我们在经书里看到罗汉对某个众生在某一世的因缘怎么样可能知道,但无量劫的因缘他就不一定知道了。在度众生的时候,不像菩萨一样有无量的方便善巧,不一定能度得很多的众生,在度众生方面还有一些障碍。另外,他们自己的习气还没有彻底的根除,所以经典上记载有些罗汉还会留有一些个人习气。

原标题:传承-明向法师:《心经》的大智慧(九十三)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