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心经注解》第三卷

心经讲解1年前 (2022)发布 涤华禅师
127 0 0

  《心经注解》第三卷

  涤华禅师

  略论觉性感

  觉者、人人具足、个个无差。因其迷悟不同、差别之类、有无量无边、是故而使、九类众生、周转而无息也。“悲者、痛也。”九类者、1、卵2、胎3、湿4、化5、有色6、无色7、有想8、无想9、非有想10、非无想。倘能无我、无有不是佛也。倘能、息妄、息相者、即为息其妄相、而归真如也。归真如、亦无归、真如之处、即名为、如来也。余将觉字、略解於下

  是故凡夫、有迷而无觉者、因妄遮其本心也。遮本心者、觉即迷也。是故凡夫、迷而不觉者。所以三觉、而为三灵魂也。以七支觉、而为七灵魄也。三灵魂、与七灵魄者、何也。三灵魄者1、心2、性3、识也。凡夫迷者、故名为三魂也。七灵魄者1、眼2、耳3、鼻4、舍5、身6、意7、识别也、凡夫惑者、故名、为七魄也。迷惑者何、凡夫迷恋、情欲识别故、贪而无竭故、迷惑其真心、本性、灵识、觉地者、是故、名为三魂也。七魄者何。凡夫迷惑於、七情故、追富而求贵、甚至贪图、顶顶爵禄者。即名为、五蕴不空、六欲贪而、无止者、故名为、凡夫也。凡夫者、弃七支觉、贪迷、而就惑者、即名为七魄也。凡夫倘能、万缘放下、无贪而无苟者、即非凡夫者、预到彼岸、预证大觉也。是故凡圣两途者、一心所造也。所谓佛言、佛我众生、三无差别。凡夫倘能、发真诚心、行菩萨行、誓取菩提者、无有不取到处、无有不到彼岸也。欲到彼岸者、当发菩提心也。发菩提心者、弃幻即真、。。。即觉也。

  七魄者、是辅弼、三魂之灵也。是故、迷而不觉、为凡夫也。略说其意

  1、凡夫。眼之所见、生染污心、生憎爱心、生回忆心、其名为、眼魄力。

  2、凡夫。耳之所闻、生愉快心、生厌倦心、生染欲心、其名为、耳魄力。

  3、凡夫。鼻之所嗜、生欲性心、生嫌恶心、生爱贴心、其名为、鼻魄力。

  4、凡夫。舌之所尝、生分别心、生取舍心、生喜弃心、其名为、舌魄力。

  5、凡夫。身之所触、生淫欲心、生爱恋心、生感想心、其名为、身魄力。

  6、凡夫。意之所觉、生回忆心、生四相心、生二边心、其名为、意魄力。

  7、凡夫。分别所识、生记得心、生牢固心、生爱恨心、名为分别魄力。所谓、凡夫心者。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默、一刹那间、无有不在、五蕴六欲、七情、八识、九有、十类之中、周转者、弗转弗能也、周转者、生死无息也。学佛者、当深追、细找、有心相耶、倘能真心、而无诸相时。非佛弗可能也。

  参者、倘能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时、即名为佛也。贤者、即初、二、三果、之人也。贤者、是初地、至九地、菩萨也。贤者、心生欲时、即生即断、性起妄时、亦如是也。贤者、识心分别时、即断分别也。贤者、真心中、微得轻安、其禅那、初获宴乐也。是故、贤者、心性识别、与诸凡夫、迥不相同也。因不同故、其名为、预大觉者、复名为、初觉也。

  贤者、所遇、见闻思觉、而与凡夫、是风牛马、不相及也。其贤者、欲望心、与见闻思觉中、实实与凡夫、而相反也。反者、何也、凡夫欲望、功名、富贵、夫妻、儿女、多财多福、多寿多安、多乐而无穷。贤者、反也、反者何也。所以贤者、欲望者、誓愿誓度、心内、心外、一切诸众生相也。度众生相者、“度妄也”。凡夫者、见诸六欲、七情、八识者、追求而无舍也。贤者、见诸六欲、七情、八识者、远而避之、遇而断之、亦无分别、是非之心。

  复将贤者、见闻知觉、与诸遇境、秉性灵心、略摘、概要於下

  贤者灵心、见诸妄时、即知诸妄、无常无我、而不真实。知妄不真、灵心不动、由不动故、即名为、诸妄不能、动其心、更其愿也。其名为转灵魂而归觉地、归觉地者、其灵心、为初觉也。贤者、灵性与灵识者、亦如是也。如是者、三灵魂转为三初觉也。亦名为预大觉者。是也。贤眼见诸色、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耳、闻诸声、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鼻嗜诸香、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舌尝诸味、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身受诸触、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意盼诸缘、方入迷时、即转为觉。贤分别诸相、方入迷时、即转为觉。如是七转、名为转迷、成七支觉。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