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是如何被引入佛教中的?

佛教法器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16 0 0

鼓是如何被引入佛教中的?

  鼓是民间常见的打击乐器。世界各地鼓的种类、形状和称呼有很多,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之中,如战场、殿堂、庙宇、舞台等等,具有警示、鼓舞、激励、欢庆等等许多作用。而鼓在佛教寺院里,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也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

鼓是怎么引进佛教中的呢?

  据传,有一次佛陀召集僧众,人虽然来的很多,但却先后不一,不能准时到达。于是佛陀就说,应该击打犍椎也就是木钟来通知众人。可是由于人多声杂,大家仍然听不见击打犍椎的声音。佛陀就又说,那就应该敲击大鼓。大鼓声重传远,这样一来,僧众们就能按时到达了。这样,鼓就加入了佛家的生活之中,无论什么活动,都是要击鼓为令的。特别是在早起和夜寝时,规定以钟鼓声作为号令,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这就有了“晨钟暮鼓”的成语。

鼓的定制

  最初,佛教中使用的鼓和民间俗众所使用的鼓,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佛陀发现,比丘们使用的鼓有许多是金、银、玉石制作的,这显然与佛教的修行精神不相符合,于是就指示僧众们,佛教中的鼓“应用铜、铁、瓦、木,以皮冠之”。因此,佛教中的鼓基本都是木制的,铜鼓或瓦鼓也是很少见的。

  现在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鼓,大多是矮桶形状的。大型的鼓一般都悬挂在专门建造的鼓楼之中,或大雄宝殿的廊檐下面;中、小型的鼓,则放置在专门的鼓架上;更小的鼓如手鼓就是用手捧持敲打了。

  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中,鼓楼的建造是有规范的。在山门殿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内,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以从天王殿面向山门为基准)。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著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鼓的种类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鼓的种类是非常多的。《百丈清规》中所列举的有法鼓、茶鼓、斋鼓、晓鼓、昏鼓、更鼓、浴鼓等等。

  法鼓是寺院中最重要的用鼓,佛经中说:“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有时候也在各种法会开始之前,用来召集僧众。在禅宗寺院中,法鼓一般设立在法堂的东北角。如果寺院中没有法堂,则应设立在大殿的东北角。

  茶鼓是召集僧众用茶,或在祖师忌日献茶汤而举礼之时敲击的。茶鼓的敲击方法是长击一声,煞声一下,茶礼结束之后,再击三下。茶鼓由侍司主敲。在禅宗寺院中,茶鼓一般设立在法堂的西北角,没有法堂的寺院,则应把它设立于大殿的西北角。

  斋鼓是在僧众们午斋时敲击的,一般悬挂于库司门前,由库司主敲。敲击方法是紧击三通。

  更鼓在中国民间早就存在,后来被引进寺院之中。更鼓是夜间报时用的,一夜有五更,逐更依次敲击。更鼓也是由库司来主敲的。浴鼓是通知僧众们入浴时敲击的,敲击的方法是先缓后急,最后猛击一槌,嘎然而止。浴鼓由知浴来敲击。根据寺院清规,原来是按照僧众、行者、住持、知事的次序先后入浴,后来就改为按照住持、僧众、行者和其余人的次序先后入浴了。

鼓还有赞颂作用

  佛教中的鼓,除了有集众的功用以外,后来又被用来参加各种佛事赞诵唱念活动,配合其他乐器来演奏佛乐,以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手鼓。手鼓有规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击时,手鼓须用两手捧持,鼓槌放在外边,用两个食指和两个中指托住,两个大拇指夹在鼓的内侧,两个无名指和曲个小指环拢鼓身,这种捧法就叫做“捧月下鼓”。当手鼓需要敲击时,就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托住鼓,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住鼓槌,向内敲击。

  由此看来,佛教中的生活也不仅仅是谨严枯燥的,在它的庆典等活动中,也还是很注意培养审美情趣,以优美的鼓乐来唤起民众虔诚之心的。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