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弘一法师《常随佛学》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在佛教中,打扫是最好的修持方法。据说以前佛祖座下有个弟子叫周利盘陀伽,天性愚笨,教什么都学不会。“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祖教周利盘陀伽一句偈,教了一百天,他都没能把这偈语记下来,往往记住了前面一句,后面便忘记了;后面一句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实在没招了,佛祖便递给周利盘陀伽一把扫帚说:“你记不住四句偈,那就记住扫帚两个字好了。”周利盘陀伽就按照佛祖的要求每天扫地,最后把所有的业障烦恼都扫干净了,修成了阿罗汉。
在一般人看来,像扫地、打扫厕所这些工作,是一种低贱的工作,怎么可能帮助人修成正果呢?其实,扫地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佛家认为,扫地的功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降伏贡高我慢心。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我”是很了不起的、高人一等的,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消除烦恼的最大障碍。一个人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安定下来。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而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佛经中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是清净到家。
民国年间,河南新郑县城内,有一座名为“白塔寺”的小寺院。寺内有一个海清和尚,平日里不言不语,每日除了虔心礼佛,就是不分春夏秋冬,天刚一放亮就起床,从寺院的山门开始扫起,直到将县城内的一条东西街道清扫完毕。一边扫,口中还一边念念有词,也不知道他在念什么。有好事者留意倾听后,才听清老和尚每天念的,就只一句话:“扫地扫地扫心地。”
这个人便好奇地上前去打听:“你扫地便扫地,又说什么扫心地?”
老和尚没有搭理他,一边念一边扫地。那人就越加好奇,一遍遍地跟着老和尚问。
老和尚便反问他:“你真想知道?”
那人说:“想。”
老和尚便说:“你想知道答案,就跟我一起扫地,一年后我便告诉你。”那人笑了笑,笑过之后就走了。
海清老和尚就这样不分寒暑,风雪无阻,一扫就是几十年。后来,城内驻军换防,来接替防务的是一位韦姓的上校团长。有一天,守兵向韦团长报告说,有一个白塔寺的老和尚,一大早就在东西大街上扫地,守兵禁止,他自称已经扫几十年了,请长官不要干涉出家人的修行。韦团长听后感到奇怪,自古和尚修行都在寺院内念经,从来没听说扫地也是修行。韦团长换了便服去寺院里探访。
寺院的方丈告诉他说:“海清法师是我的师父,在他还是方丈时,就开始每天这样打扫了,几十年风雨无阻,从没有间断过。我们做弟子的想接替他老人家,他不许,说每个人的修行是每个人的,岂可替代?我们也就只好依着他了。”韦团长提出想拜见一下老和尚,方丈摇头:“师父有吩咐的,这几日不见外人,施主请回吧!”
韦团长见不到老和尚,便藏了个心眼儿。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站在街边等着老和尚出来扫地。不久,果然看到一个穿僧衣的身影,从寺院山门起,挥着扫帚慢慢沿街扫了过来。边扫口中边念那句几十年不变的“扫地扫地扫心地”。韦团长听了,心中不觉一动。
韦团长便命令部下:“凡我部官兵,今后见老和尚扫街时,都要恭敬行礼!”
不久,城内驻军集体皈依佛门,成为海清法师的弟子。在皈依仪式上,海清法师说:“我只是一个扫地的和尚。世界充满尘垢,道路充满尘垢,人心里面更是充满了尘垢。所以我要扫,不停地扫。你们做我的弟子,也要跟我一起扫啊!”
通俗一点讲,扫地的同时,就是在扫心地,清洁外界环境的同时,也在清洁人内心的灰尘。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怎么扫呢?”“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观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这是佛陀告诉周利盘陀伽的方法。“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心中的尘垢除尽,智慧也就开了。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观照自己的内心,时时反省自己,把那些污染我们心灵的各种垃圾和灰尘都清理掉。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