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根本分裂”与“枝末分裂”

入门须知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73 0 0

部派佛教的产生

  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际,佛教发生了分裂,从此佛教进入了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范围大概从公元前4世纪持续到公元2世纪。

佛教分裂的必然

  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因为佛教徒人数相对比较少,传播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所以佛教徒之间的矛盾还不突出。但是随着佛教逐渐向古印度各地传播,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那么各地区僧团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的越来越难以调和。就在释迦牟尼入灭后百年之际,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史称“根本分裂”。之后,在这次分裂的基础之上还不断的有小的分裂发生,并形成许多宗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持续的时间较长,大概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2世纪,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大分裂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这次分裂决定了“部派佛教”的基本格局。关于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有南传佛教的“十事”与北传佛教的“五事”两种说法。

  据南传佛教的史料《岛史》和《大史》所载,这次分裂发生于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的佛教第二次集结。集结是指全国佛教徒们聚在一起讨论佛法,制定佛教经典的会议。在这次集结之前,居住在印度毗舍离的许多比丘出现了违反教规的现象,这突出的表现在他们向人收取钱币等十件事情(即“十事”)上。这些现象被一个来自西印度的比丘耶舍所发现,他极力劝告违戒的比丘改过,但没有成功。后来,他在毗舍离组织了有全国僧人参加的佛教第二次大集结。在这次集结中,少数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主持通过了宣布毗舍离的比丘的行为是犯戒的决议。可毗舍离的比丘对决议不服,又另外举行了一次集结。此后,佛教就发生了分裂。认为“十事”是犯戒的教徒形成上座部,认为“十事”是不犯戒的教徒形成大众部。

  据北传佛教史料《异部宗轮论》所载,“根本分裂”是因为佛教徒们对一个名叫“大天”的比丘所讲的“五事”看法不同才产生的。大天认为,原始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阿罗汉果)仍有五种局限,即阿罗汉仍有普通人的生理机能;仍有无知的地方;仍有犹豫的时候;仍然需要别人的指导;仍然有痛苦的感觉。这五种局限就是“五事”。反对这“五事”的一些长老就形成了上座部,赞成这“五事”的大多数的佛教徒就形成了大众部。

枝末分裂

  在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之后,佛教又进一步的不停分裂,这个过程史称“枝末分裂”。关于“枝末分裂”的情况,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也有很大不同。

  据北传佛教典籍《异部宗轮论》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20部。过程为,在释迦牟尼入灭二百年后,大众部开始分裂,先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和鸡胤部,后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最后又分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共8部。在释迦牟尼入灭三百年后,上座部亦开始分裂,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雪山部,然后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从犊子部又演化出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从说一切有部又分出化地部,从化地部分出法藏部,最后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饮光部和经量部,共10部。大众部8部、上座部10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20部。

  据南传佛教的典籍《岛史》、《大史》所载,部派佛教共分出为18部。分裂过程为:先从大众部分出牛家部(鸡胤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从牛家部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共5部。上座部系统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法上部、贤胄部、六城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共11部。大众部5部、上座部11部再加上原来的大众部和上座部,共有18部。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