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菩萨

初级佛学教本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09 0 0

  第七课 菩萨

  梵语 (1) 摩诃菩提质帝萨 (2),译为大道心众生 (3)。后来简称为菩提萨陀,菩提为觉,萨陀为有情 (4),谓虽能自觉,而尚属于有情;或既能自觉,而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也。由此四字再简之,则成菩萨;义译则为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

  菩萨之义极广,简括言之,可判为二类:一者,佛门行者,凡发心作护法事业,或利益他人者,皆可称之为菩萨。此类菩萨,虽发大心,但于三界惑业,尚未断除,故分段生死 (5),亦未脱离,所以实际上,只是凡夫,故名为生死肉身菩萨。二者,为已证无生法性(6),脱离分段生死,但受不思议变易生死 (7) 的行人。若论果位,自初地 (8) 乃至等觉 (9) 位上的圣者,皆属之,故名为法性生身菩萨。

  经论中,往往在菩萨之下,再加上「摩诃萨」,摩诃于义为大,言此菩萨是大菩萨也。因为菩萨有圣者凡夫之分,所以其品位亦有高中下之别,凡初地以上的菩萨也,皆可称为菩萨摩诃萨,言其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也。其实无论任何菩萨,若就凡小 (10) 位上言之,皆为圣者,因其能具二觉,发大心,趣佛果也。但若就佛位言之,则皆为凡夫,因其无明惑尚未破,故于觉体尚未圆也。

  世人多数误认鬼神为菩萨,对之供养膜拜,实属迷信颠倒,凡属佛弟子,均不宜效其行为。

  【注释】

  (1) 梵者净也,印度语言,近似梵天,所以印语亦称梵语。

  (2) 摩诃译为大,菩提为道,质帝为心,萨为众生,合之则为大道心众生,言此众生,能发修持大道之心也。

  (3) 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合有多义:

  (一) 众人共生义。此言人种在劫初,由光音天下降,共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之分也。

  (二) 众缘所生义。此言一切有情,皆由万法和合,众缘成就乃生也。

  (三) 众多生死义。此言一切有情,自无始来,曾经历众多生死也。但言生不言死者,有生则必有死,仅言生,即已赅死也。

  (4) 一切动物,皆系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故众生亦译为有情。

  (5) 二种生死之一,参看第五课注五。

  (6) 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实相, 原无生灭,故曰无生法性。

  (7) 二种生死之一,为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以上圣者的生死,参看第五课注五。

  (8) 菩萨所证的位阶,分为十地,其中初地亦名欢喜地。因菩萨既满第一阿僧祗劫之行,初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9) 大乘五十二位阶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10) 谓凡夫及小乘也。

  【习题】

  (一) 「摩诃菩提质帝萨陀」是何意义?

  (二) 何谓生死肉身菩萨?

  (三) 何谓法性生身菩萨?

  (四) 在菩萨之下,再加上摩诃萨三字,是何意思?

  (五) 何等菩萨,才可称为摩诃萨?何故?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