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六波罗蜜 (一)

初级佛学教本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31 0 0

  第十一课 六波罗蜜 (一)

  二乘行人,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入大乘菩萨位。既发心矣,就必须配以行动,才能完成自度度他的事业,而证佛果,其中修六波罗蜜,是菩萨应有的行动之一。

  梵语波罗蜜,或波罗蜜多,华言彼岸到。行者乘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故曰到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第一、

  檀那波罗蜜,华言布施度,所以度悭贪。布施有三种:一、财施,有二种:一外财,自国城妻子,至一切财物,上奉圣贤,下济贫苦者,皆属之。二内财,指自身上之物,如头目脑髓,手足血力言语等,皆属之。二、法施,亦有二种:以四圣谛 (1) 或四念处 (2) 等法教人者,名小乘法施。以大乘经教,或止观 (3) 或念佛等教人者,名大乘法施。三、无畏施,谓对贫者施财,病者施医药,暗处施灯等。总之,能使人离怖畏心者,皆属无畏施。

  第二、

  尸罗波罗蜜,华言持戒度,所以度毁犯。在家近事男女 (4),受持三皈五戒 (5),出家沙弥 (6),受持十戒 (7),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以上五类行人,须各按照其身分,受持其所应持的戒。

  第三、

  屏提波罗蜜, 华言忍辱度,所以度嗔恚。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免遇顺逆二境,必须坚忍,才不至碍道。忍有四种:一者伏忍 (8),二者柔顺忍 (9),三者无生忍 (10),四者寂灭忍 (11)。凡须忍耐的一切境界,皆属于辱,不独横逆也 (12)。

  【注释】

  (1) 谛是真理,言此四者,是圣者所见的真理也。一苦谛,为三界六道的苦报,故名苦谛,是迷之果。二集谛,为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业,此思想和行为,能集起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三灭谛,即涅槃,其境界清净安乐,真空寂灭,故名灭谛,是悟之果。四道谛,指八正道等,修之能入涅槃,故名道谛,是悟之因。若照因果先后次序言之,应为集苦道灭,所以倒说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集因。先示灭果令其欣,然后使修道因,此是教劣机凡夫的善巧处。

  (2) 或译四念住,小乘行人,于修五停心观后,所修之法也。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3) 合梵语奢摩他及毗钵舍耶,译为止观,止属定,观属慧,是定慧双修之义。若就方法言之:止息妄念名止,或观诸法空,或观诸法假,或空假双即。或作四念处观,或直缘真如,守无住心等,皆名观也。

  (4) 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优婆夷,华言近事女,是亲近奉事三宝之义,为在家人皈依三宝,受五戒者之通称。

  (5)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6) 旧译为息慈,谓息恶行慈也。新译为勤策,谓其受大僧勤加策励也,是出家人受十戒者的通称。

  (7) 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戒涂香花漫,戒歌舞观听,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戒持金银财宝,是沙弥所应受的十戒。

  (8)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名伏忍。

  (9) 调伏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名柔顺忍。

  (10) 圣位中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名无生忍。

  (11) 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名寂灭忍。

  (12) 以非理施之于人,曰横逆。

  【习题】

  (一) 波罗蜜三字,作何解释?何以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二) 布施、持戒、忍辱,所度的对象是什么?

  (三) 布施有几种?试举其名。

  (四) 何谓外财?何谓内财?

  (五) 分别举出:在家近事男女,沙弥,比丘,比丘尼,菩萨,所受的戒数?

  (六) 五戒、十戒,其内容为何?

  (七) 何谓伏忍,柔顺忍?

  (八) 何谓无生忍,寂灭忍?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