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

佛教名词2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583 0 0

行善(佛教解释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在双方人格平等,不侵犯尊严的情况下实行。行善可以分为个人行善和组织行善,其中部分会带有商业色彩。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行善

  详细解释

  《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

  做善事。《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蠹国害民,怨气腾天。”清 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肇祥》:“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

公益名词

  概念

  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 。

  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

  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

  高调行善应以“带动他人行善”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以身作则、严格律己、不图名利”为准则,影响和带动他人以心向善、回报社会、以做好人、行好事的心态来帮助他人,而不是带有一己丝毫目的。

  佛学的行善方法:

  1、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在网上发善文即是一例)、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2、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抵过,还遭恶报。

  3、行善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4、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5、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惟有修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