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开悟了,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
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
《金刚经》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略解如下:
金刚: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用来比喻永不坏灭的“金刚心”:一切众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为真心永不坏灭,所以才成为轮回三世的主体。
一切万法必然是“成住坏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觉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一不是无常败坏。故名“虚妄不实”。唯有这个真心,是唯一真实常住之法。十方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诸经所说的“心”,一般是指这个真心而不是众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说这个真心能生万法。这个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般若:
般若,直译为“智慧”,但却不是世间所说的“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思辨敏捷”,而是专指大乘菩萨经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缘具足之时,意识心触证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
发起般若智慧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真心的体性,就能懂得《金刚经》里面貌似矛盾的表述:其实都是在说这个“金刚心”,并非是很多人的误解:“不过是为了让人破除文字的执着,所以故意摒弃是非人我”。
波罗密:
直译为“到彼岸”:生死轮回即是此岸,解脱生死名为彼岸。修行佛法,可以到达彼岸。有两种不同的道路:
一是“二乘解脱道”:灭尽一切法(“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因为一切法都是由真心出生),断掉再次出生的因,唯余真心独存(真心不可坏灭故)。是为“无余涅盘”。取无余涅盘,则觉知心永断不起,因此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也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所以叫“灭度”。功德是:可以永远不受生死。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发无上菩提心,努力修行直到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悟后起修无量数劫,直到究竟圆满的佛地。成佛之后,能够既处于涅槃,又不妨碍分身无量于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是为不可思议解脱。
《金刚经》所说,是上述后一种。经名可以直译为:“触证金刚心,发起般若智慧,直到究竟圆满的彼岸”。
如果未证真心,以觉知心对世间万法的认知来理解《金刚经》,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真义。若是开悟明心成为大乘实义菩萨之后,阅读《金刚经》就会觉得很亲切。
作为凡夫,如果建立这个知见:“般若经典都是围绕真心宣说”,可能会有个入手处。
举一例说明:
比如《金刚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来说@@,即非@@,是名@@”。正所谓:“文字颠倒非破执,实有真义在其中”,其含义是:
如来说@@,即非@@(而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永不坏灭,能生万法的真实心),只不过由真心出生的,名字叫做@@的东西。
金刚经经题
金刚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经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金刚经多版本译者
经名 | 译者 | 朝代 | 所属宗派 | 大正藏·般若部中位置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鸠摩罗什 | 姚秦 | 中观派 | 第八部·第二三五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菩提流支 | 元魏 | 唯识派 | 第八部·第二三六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真谛 | 南朝 | 唯识派 | 第八部·第二三七卷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 达摩笈多 | 隋 | 唯识派 | 第八部·第二三八卷 |
《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 玄奘 | 唐 | 唯识派 | 第七部·第二二零卷 |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 义净 | 唐 | 唯识派 | 第八部·第二三九卷 |
金刚经的历代论、注、疏
名称 | 译者 | 朝代 | 大正藏中位置 |
《金刚般若論》 | 佚名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0卷A | |
《金刚般若論》 | 达摩笈多 | 隋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0卷B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 菩提流支 | 元魏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1卷 |
《金剛仙論》 | 菩提流支 | 元魏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2卷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 义净 | 唐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3卷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 义净 | 唐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4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 地婆訶羅 | 唐 | 釋經論部·毗曇部·第二十五部·第1515卷 |
《金剛般若經疏》 | 智顗 | 隋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698卷 |
《金剛般若疏》 | 吉藏 | 隋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699卷 |
《金剛般若經贊述》 | 窺基 | 唐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0卷 |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 | 宗密 | 唐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1卷 |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 子璇 | 宋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2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 宗泐、王汜 | 明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3卷 |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 智俨 | 唐 | 經疏部·第三十三部·第1704卷 |
《金剛般若論會釋》 | 窺基 | 唐 | 律疏部·論疏部·第四十部·第1816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 | 空海 | 日本 | 第五十七部·第2201卷 |
金刚经讲解
名称 | 作者 | 名称 | 作者 |
金刚经讲义 | 吴润江 | 金刚经的秘密 | 昌乐法师 |
金刚经研究 | 沈家桢 | 金刚经讲话 | 星云大师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解 | 张秉全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 徐恒志 |
更多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入门知识
名称 | 作者 | 名称 | 作者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未知 | 金刚经注音 | 未知 |
《金刚经》说什么 | 南怀瑾 | 《金刚经》精义 | 惟贤长老 |
金刚经的作用 | 沈家桢 | 如何背诵金刚经 | 未知 |
更多金刚经入门知识 |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