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鼓

佛教法器1年前 (2022)发布 菩提叶
103 0 0

  鼓

  ‘鼓’的名字,在很多的经典中可以看到;例如:中阿含经第二十五苦阴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二梦见金鼓忏悔品、法华经第四提婆达多品、大般涅槃经卷上、新华严经(八十一卷,实叉难陀译)第十三、五分律第十八等典籍,都曾经提到过‘鼓’。

  ‘鼓’有很多的类型和称呼:比较小的叫‘应鼓’,比较大的叫‘薮鼓’。有足的叫‘足鼓’。贯柱(插柱)的叫‘楹鼓’。悬击的叫‘悬鼓’。附柄执摇由耳环自击的叫‘镜鼓’、‘靴鼓’,或是‘摇鼓’。形状像漆桶,两端(两面)都敲击的叫‘羯鼓’。形状类似‘羯鼓’,但身粗而短,用手指触击的叫做‘揩鼓’、‘折鼓’、或称‘答腊鼓’。头粗面广而腰细,击打两头的叫‘震鼓’、‘腰鼓’、‘汉鼓’,或称‘鸡娄鼓’。除了这些以外,在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明王圻续,清乾隆时别续。)一书中,还有更多的名目。

  我国古代也早有了种种的‘鼓’类,其中有一些是我国的先哲们自己创造的,有一些则可能是从西域流传过来的。

  ‘鼓’的质料,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了。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在佛门中,‘鼓’的用处:据释氏要览(又名佛学备要)中说:‘五分律云:“诸比丘布萨,众不时集。佛言:若(或)打犍椎,若(或)打鼓吹贝。”若食时击者:楞严经云:“食办击鼓,众集撞钟。”若说法时敲击者:僧祇律云:“帝释有三鼓,若善法堂说法,打第三鼓。”’—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陀住世时期,‘鼓’本来是在‘诵戒(布萨)、用餐、听法……’等场合,敲打集众用的。后来才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更进而把‘鼓’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通常都是以木为壳、用牛、马、猪的皮作面,形状类似矮桶式的。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最小的鼓、或有柄的小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大鼓的敲法:右手执槌(桴)打鼓,左手执槌敲吊钟。敲打的时候,必须注意‘节拍、板眼’,不可错乱。

  ‘手鼓’的拿法和敲法是:不敲时,两手捧持;椎横摆在鼓的外面,用两食指与两中指托住,两大指挟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著。—这种姿式叫做“捧月手鼓”。

  敲击时左手持鼓,右手执槌。持鼓是以左手大指和食指,中指托之。执槌是以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合持,向内敲之。

  另有一种如团扇形有柄的单面‘手鼓’,则用左手握持其柄便可。

  以上所介绍的敲击法,都是现在所常见的普通的打法。另外,大陆时湖丛林中的日常生活、说法、上堂等活动的鼓板,我们大略的列举于后:

  一、法鼓。

  二、登座鼓。

  三、茶鼓。

  四、斋鼓。

  五、问讯鼓。

  六、放参鼓。

  七、昏鼓。

  八、晓鼓。

  九、更鼓。

  十、浴鼓。

  十一、普请鼓。

  十二、火鼓。

  以上这些鼓板,现在在台湾的寺院中,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 版权声明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章